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通常是“赢了”孩子,用我们的控制和惩罚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然后证明我们是对的,即使我们是对的,又有什么意义?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盲目顺从。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
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琳达的故事:
琳达放学回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朝她吼叫,妈妈你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道:“你做了什么?”
琳达生气地回应道:“我什么都没有做。”
妈妈说:“得了吧,老师不会无缘无故的吼学生。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琳达怒气冲冲地回答:“什么都没做!”
妈妈很生气,琳达更生气,可问题一点儿也没解决,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当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妈妈,我们赢了孩子,把孩子打败了。
如果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会迥然不同。
孩子回家抱怨时,我们先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表达理解,共情,从心理上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这时侯的孩子能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接纳,我们是同一战线的,接下来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妈妈:“记得我也曾经被老师吼过,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告诉孩子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被老师吼过的事谁没有过呢?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妈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免得以后再那么难堪?”(孩子感到了父母的亲近和责任,而不是疏远和敌意,他们愿意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时候的我们已经“赢得″了孩子。)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是去“赢了”学生,而是努力去"赢得”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难题或许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