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临睡前,十岁的儿子突然问了一个十分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让我思考很久,甚至夜不能寐。
他问:“爸爸我有个疑问,你平时总是让我抓紧时间,马上行动,做了再说,比如做作业要快速完成、收拾房间要马上动手,但是你又说过要做事有计划、有目标,比如明天如何学习,如何安排春游等等。到底是现在重要还是未来重要呢?”
我明白他的困惑,因为这看起来的确有些矛盾。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例,如果只关注眼前,不规划未来,没有目标和计划,就会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学校的作业,完全没有自主性探索;如果把重心放在规划和计划,比如要考某个重点中学,比如要在未来掌握多少知识点等等,一旦没有完成任务就会“压力山大”,反而不能专注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我试着在共读会读过的书中去寻求答案。
《当下的力量》告诉我们要有随时回到当下的能力,不要纠结于“过去或未来”,因为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幻的,在“放电影”。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第一支箭”的物理伤害(物质损失)其实并不厉害,而“第二支箭”的魔法伤害(心理不适)反而更加持久和深远。因此,感受此刻,活在当下,即刻行动,这些道理当然正确,可是如果在没有目标、没有意义、没有计划的前提下,随心所欲,珍惜每一刻,真的就是正确的做法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习惯叫“以终为始”,就是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宣言”或者“墓志铭”,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放眼未来”吗?我自己最近的领悟也是要先“醒来”,找到自己内心所爱,遵循兴趣和目标,找到自己前行的“灯塔”。有了这个“灯塔”,人才能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我认为没有“终极目标”或者“使命宣言”的人,是无法真正到达远方的,可是总是背负所谓远大理想或者抱负,会不会给自己造成无形的压力,无法专注于眼下,感受每一刻的幸福?
也许两者并不矛盾,也许两者同等重要,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温总理曾说,年轻人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既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也要随时能获得当下的力量。
最终我想到了“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叫做“操之在我”,在回应和刺激之间,人有广阔的自由选择的空间。选择活在当下或者放眼未或者两者平衡,其实取决于自己。
对于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讲,主要还是要脚踏实地,专注做好当前,同时要不断探索人生目标和意义。至于做计划和定目标,一定不要好高骛远,要立足当前的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
对于人到中年的我来讲,看得到未来的远景即可,然后更重要的是获得当下的力量。有了“灯塔”,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就是朝着未来的无限接近。
到底是当下更重要还是未来更重要?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但操之在我,也许最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是怎么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