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上个月,区分行来检查业务,检查完吃完中饭,其中一个检查人员借电脑办公,于是几人一边陪着一边聊天。有一个大哥(其实是叔叔辈,以下还是用叔叔称呼吧),聊起了写作这个话题。
已经不大记得因何聊起这个话题,好像是问及叔叔主要负责什么业务板块时,叔叔说主要负责写材料。
“我叫LJ,你们看网讯(我们系统内的信息交流平台),里面有很多我的文章。”
“奥,您就是LJ啊,我经常在网讯上看到这个名字”,Z说。
于是,我们知道了,坐在我们对面的这位叔叔,是一位高手。
叔叔讲起了自己写作的经历。他之前在部队,大概就是负责给领导写材料,那会儿,他每周都会有写作任务:在市一级的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在省一级的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为了写好文章,会把各种材料拿来背诵,总之写作能力就是从部队锻炼出来的。之后来到了工行,笔耕不辍。当我们还在好奇叔叔的写作频率是每天一篇还是每几天一篇时,得到的答复是,每天三篇或以上,一年写一万多篇。对于一个之前最多的时候一年写过100多篇且自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来说,听到一万多篇的震惊真是难以言表。
叔叔的故事不过多介绍,因为还有叔叔家孩子的故事。叔叔有个儿子,80后。孩子上小学时,叔叔有一天跟他说,如果他每天写一篇日记,叔叔就给他1块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写看见的听见的或想到的。在那个年代,1块钱的诱惑真不小,于是孩子就开始写了,第一年竟然一天不落地写了365天,叔叔如约兑现奖励。就这么写下去,孩子竟然写成了习惯,不写都不行,从小学写到初中,写到高中,写到大学,这期间,因为持续写积累出的能力,在大大小小的写作比赛中得奖不少。大学毕业,工作在某银行北京某支行。叔叔跟孩子说,论经历,论见识,咱肯定竞争不过北上广的孩子,但是,你会写,这就是你的武器,你用好它一定能跟他们过招。果不其然,有一年,单位要在系统内公开招聘一名秘书,报名者近千人。经过层层选拔,叔叔的孩子最后止步于第四名,虽然没能成为第一名,但实力已经得到了验证和认可。叔叔很满足,跟孩子说,虽然当下没能拿到那个最想要的结果,但是你看吧,因为这一战,你已经出名了,机会随后就会来。果不其然,不久,另一个规模更大的支行行长看中了叔叔的孩子,邀请他去那个支行,再后来,叔叔的孩子又被外派去国外...期间,叔叔的孩子成家立业,凭自己的能力在北京买房买车。
听完叔叔的故事,在座的无不深受震撼,我们问叔叔,您也没想过当初培养给孩子的这个小习惯最后会带来如此之大的效益吧。在当时叔叔可能知道写作的益处,但一定没想到会带来这么大的益处。
临别,叔叔说,要想让后辈站在最好的起点,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当初我的爷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的父亲从村里送到县城,我的父亲把我从县城送到市里,我又奋斗到省城,后来把我的孩子从省城送到京城。因为时间间隔有些长,已经无法准确还原叔叔的讲述,但“三代人的努力”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