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提到,解决焦虑问题,是要让自己认识到“交换才是硬道理”。
李笑来老师说:
既然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不成熟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们的特征很多,但一个通病就是整天都在想“我要…”,全然不顾自己其实一无所有。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可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出发。
从某种角度看,在起点上就是在起点上,都相当于从零开始。最初每个人都一无所有,而后通过各种手段,或努力、或投机、或勤奋、或取巧,换取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手段如何。当然,很多人连投机取巧都不会,更谈不上努力和勤奋,致使长期以来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积累聊胜于无。
然而“我要”的欲望从来不会消减,只会不断增加。大多数人之所以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几乎无法换取任何东西),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与此同时,“我要”的欲望恰恰因为无法获得而熊熊燃烧。情况更恶劣的时候,那欲望之火甚至可以烧掉他们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至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努力(或者投机)的时间,陷入死循环,无法挣脱。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且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一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要想跳出去倒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于是我自己算了一下
我有什么?
中等程度的的基金投资知识;
初等程度的美股投资知识;
初级的产品经理能力;
中等的UI设计能力;
初级的演讲能力;
初级的写作能力;
认识一群得到系的同学;
时间;
注意力;
我想要什么?
30岁之前,劳动性收入年入过30W,资产性收入年过10W;
40岁之前,通过财务自由,达到时间自由;
可以生活自理的活过100岁;
达到我想要的,我还需要哪些努力?
1.要达到财务自由,那么要把“中等程度的的基金投资知识,初等程度的美股投资知识”提升到“高等程度的的基金投资知识,高等程度的美股投资知识”。
2.要达到劳动性收入年过30W,需要把专业能力提升到高级水平,也就是把“初级的产品经理能力,中等的UI设计能力”变成“高级的产品经理能力,高等的UI设计能力”。
3.要达到“可以生活自理的活过100岁”,就要尽可能让自己的身体一直保持最健康活力的状态,那么需要每周至少3天做半小时左右的运动。
4.为了更好的达到前两项,最好可以让自身建立起一定的影响力。而最好的影响力,就是共同成长。
5.更多的认识一些牛人,向他们学习比我厉害的方面,也会对我的成长更有帮助。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行动,去践行,一边践行一边学习,没有其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