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读春意,仕女休琴指。
惊疑望斜塔,安乐听竹溪。
落棋二仙亭,喋血千人石。
章刻假虎丘,颜体真剑池。
客从四方来,人流涌动,享受踏春之乐!
琴箫合奏之声由远及近,忽然停顿,原来是仕女小歇,而后下一曲。
斜塔危危不倒,使人惊疑。
【资料:虎丘斜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座江南最古老的大型砖塔在建造时地基就有局部沉降,以后历次修葺,并没有控制住塔身倾斜。1976年,该塔出现危险情况,塔墩裂开,墩砖压碎,当时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临时排险措施。1981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加固修缮。使这座古塔控制了倾斜。经测定,塔身的倾斜度和沉降都处于稳定状态,塔顶中心偏离塔底中心2.32米,塔身倾斜度为2.47度,被国外建筑学家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即出人流,来到安闲之地。竹林小径,溪水流声,悠然自得!果然是“前山美,后山幽”!
【资料: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二仙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就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资料:又名“千人坐”,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是胡缵宗所书。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吴王怕这些工匠们泄露了坟墓内的机关,便把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杀死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渗透了千人石,后来每当雨天千人石便幽幽地渗出淡淡的血色,传说那是十万能工巧匠向游人们诉说那无尽的怨情。 传说归传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用现代科学技术终于解开了渗血之迷。原来是千人石下有一层名叫流纹岩的岩石里含有铁元素,在晴日太阳的暴晒下,铁元素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发生反应,形成了氧化铁(FE2O3),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吹打侵蚀,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在千人石外,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资料:“虎丘剑池”四个大字,由颜真卿的独子颜頵所书(也有说法是颜真卿的亲笔)。虎父无犬子,颜頵的字得其父真传,也是位书法大家,只是其为人十分低调,鲜有书法作品存世。后来由于战乱的缘故,“虎丘”两字被毁,并且一直没有得到修缮。一直到了明代,时任苏州太守的马之骏命令当时苏州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扑刻。那太守的话说得再明确不过,是描摹补刻,就是让章仲玉去颜頵留下来的墨宝中找到“虎丘”两字来进行描摹补刻,但是由于章仲玉也是位书法爱好者,自认为其书法造诣不逊王羲之和颜真卿,竟自作主张地自己写了“虎丘”二字,用同样的青石板雕刻好后镶嵌在“剑池”边上。那太守马之骏原也是有些书法造诣的,看着虎丘二字却也并不觉得怎么别扭,没发现其中的破绽,于是就这样给章仲玉糊弄过去了。但是后来在前往虎丘游览的游客中,有些饱学之士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指出“虎丘”两字是假的,但苦于没有能力去纠正,于是只能让这“虎丘”二字保留至今。时至今日,假“虎丘”也成了真文物,成了无价之宝,人们更不会去纠正当时的错误了,于是便留下了“假虎丘,真剑池”的传说。】
2013年4月,春意正浓,万物复苏。
吾与荆室初约,见于虎丘。
时短步缓,只游得虎丘一隅,尚有多处名迹未曾游览,是为小憾。
因此行意重,是以落笔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