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无奈——尽管认真备课、努力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结果差强人意,甚至不尽人意。久而久之,有多年教龄的你对教学茫然无措,最后只能无奈地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
同作为教师的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感叹,在感叹之余我也在思考问题的症结。教学教学,有教有学。但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老师到学生往往更关注教而忽视了学。以往的学生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大多能认真自觉地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因而教师只需备好课、上好课,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生不比从前,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学生有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接收信息。因而,有一定见识的他们不再唯老师是听。另一方面,信息泛滥的今天处处充满诱惑,学生很难长时间静下心来听老师讲。听不进,讲得再好也枉然。
教学效果必定要通过学习结果来检测,因而有效干预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是在认真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认真学。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合理调整课堂结构,让教学相呼相应!不少老师的课堂仍然是一言堂,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的演讲,而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却成了彻头彻尾的局外者。因而,“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而学生在座位上直打呼噜”的现象也就多见不怪了!若要有效规避这种“忙者忙死,闲者闲死”的现象,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将老师的工作转化成学生的任务,将单一的教分化为多样性的学——随堂提问、小组探究、同位交流。课堂无闲人,人人有任务。于此,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也能从繁杂的教学细节中解放出来,教得轻松自在!师生各司其职,教学相呼相应,其乐无穷!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让教学相映成趣!讲课讲课,说明“讲”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这不意味着教学手段只有“讲”。对于那些从头讲到尾的老师,我丝毫不怀疑他的演讲功底,但我深深质疑学生听的耐力!一天8节课,从早做到晚,即使是圣人也有疲倦的时候,更何况是十五六岁、活泼好动的学生。出于对学生身心特点的考虑,在具体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播放视频、音频,现场演示等,从多个方面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凝聚他们散漫的注意力!于此,学生学习的劲头高了,教师的教学情绪自然也会高涨,教学相映成趣,效果不可预估!
最后,给课堂留白,让教学相生相应。无论是课堂结构的调整,还是课堂手段的丰富,都是助力教,关注教,突出教。然后教得再好,没有学的落实,一切也是昙花一现。课堂不应是老师卖弄学识的舞台,也不应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厂,而应是学生反刍智慧的园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全看学生反刍的结果,但无论好坏,首先要给学生反刍的时间和机会。而现实教学中,有多少教学活动是伴随着下课铃声结束的。于是,上节课的老师走了,也带走了他精彩纷呈的课堂。下节课的老师来了,学生跟着稀里糊涂地转换频道。一天下来,学生成了跑龙套的,时间豁出去了,但精彩却与他无关。“学而不思则罔”,久而久之,学生成了糊涂蛋,碰到老师讲了几百遍的原题依然可能考鸭蛋。看着错题,想想自己曾经的呕心沥血,心又开始滴血,怒火开始中烧,可这能完全怪学生吗?他们才是最无辜的一个!也许最该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剥脱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和独自反刍的机会?教学相生相应,只有让“学”真正地落地生根,才能更好地回应“教”、反馈“教”。
教学是门技术活,更是一门心理活。它不仅需要我们日日精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我们时时关注学生身心,想方设法将教和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