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花】起伏人生,你依旧眉目如初;纸短情长,偏爱你一世斑驳。浮生未歇,刹那芳华,半世烟尘,闲落灯花。《人物剪影》带你体味人生百态,你的故事,我的心事。
“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年身”,就在今年的5月7号这天,一位纯粹的、有着炽热爱国之心的数学界泰斗——吴文俊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本期《人物剪影》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大人,一起缅怀吴老先生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学问的一生。
如果不是突然因病去世,想必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他的名字。新中国首届自然科学一等奖共三位获奖人,钱学森和华罗庚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扬全国,唯独吴文俊直到82岁高龄,与袁隆平一起又一次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领奖台上时,很多人对吴老还是很陌生。对于这位数学界泰斗级的大师,人们知道的太少,太少。就像吴老的学生所说的:他就是淡泊名利,不爱出名,一心做学问,不参与社会活动,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但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学者,却一次又一次地给数学界带去惊喜。
31岁,拓扑学吴公式,以吴文俊的名字命名;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最年轻学部委员,即当今院士,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能打破;58岁,他以著名的吴方法,再一次轰动了学术界。
少年时代的吴文俊最喜爱的并非数学,而是物理,他觉得想要探索世界,就要把物理学好,数学只是工具罢了。但命运总爱捉弄人,1938年的夏天,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传来,让年少的吴文俊不知如何是好。喜的是,将有一笔奖学金帮助他读完四年的大学,这对家境一般的他而言非常重要。忧的是,要想拿到这笔奖学金,吴文俊就必须报考数学系,而不是他一直钟爱的物理系。
为此,学校校长特意找到他说:“你在数学上天赋极高,如果能在这个领域深钻下去,一定可以贡献更多的力量”。吴文俊想了想,那就试试吧!果不其然,他顺利考上上海交大,走进这个被各种定理、公式,还有逻辑围绕的世界。直到此时,吴文俊才发现其中的魅力,这门无孔不入的学科,激起了他巨大的兴趣。
五年之后,吴文俊经人引荐,认识了一个重要的引路人,那就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当时他自信满满,将自学的东西拿给陈老看时,陈老看罢,摇摇头说,你这个方向不对,这样走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吴文俊听了,心里咯噔一下,随即向陈老说,陈先生,我能去你的数学所吗?陈老并没有立即回复,只在送吴文俊出门时说:你的事,我放在心上。
刚到研究所时,大家都说陈省身招来个木讷的书呆子,直到最具权威的美国《数学年刊》刊载了吴文俊的一个公式,所有人才对他刮目相看。原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时,美国数学家惠特尼推导出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公式,可是证明过程却长得异乎寻常,总有十几页,几十页长,没法在杂志上发表,完全可以出一本书了。在经过一番精心推导后,吴文俊给出了几页的证明,立即在数学界引起了轰动,惠特尼本人在读到文章后,只好停下写了一半的书稿。这时的吴文俊才27岁,而有着“现代数学女王”之称的拓扑学,向来是数学界的一座高峰。他的研究还不到一年,就创造了一个经典的成果。
靠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提出了“吴示性类”,证明了公式W=SqV,迅速引起欧洲数学的大地震,欧洲的数学大师们难以相信这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做出的成绩。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学成之后,吴文俊便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很多人曾问吴老为什么回去?吴老却反问那些人:为什么不回去?我常说,你不应该问一个人,他为什么回国,而应该问他,为什么不回国,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学成之后回来,是自然而然的事。
想想现在的好多“专家”,与吴老的潜心修身,大写的人格相比,真是肤浅之至,这是一个需要信仰回归的年代,更需要一些质朴的心灵,让我们向吴老这样大写的人致敬,向所有默默奉献的科学工作者致敬。龙隐海天,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斯人已逝,在这里,我们必须说一句:吴老,一路走好!
好了,本期《人物剪影》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作者大人,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