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总也不能理解其中感情,那段“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老师讲解时很是用力,学生们听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而我也只是记住了这篇文章的名字。现在想来,那种父亲对儿女的爱和离别的牵挂,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之后,才能领略其中的深情和真意。
自从调到省城工作后,因父母仍居原址,我便经常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最初,因为孩子还在上学、父母并未年迈,周末探望父母总是匆匆来去,挥手再见后很少回头张望,想的大多是孩子、家务、以及要面对和处理的林林总总,离愁别绪似乎与我并无关系。
后来,孩子上了大学,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我往返的频率也越来越多,心好像也慢慢地静下来,离别的不舍甚至难过一次次悄悄袭来。
最开始,如果是我一人去坐大巴车,父亲一般都会送我到车站,起初他骑自行车载着我,到了车站停好车,抢着给我买票,再陪我等车,直到我坐车离开。路上我们说笑着,也许是因为从小由父亲带大,我们之间的话题很多,父亲的包容和大度总让我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一个夏天的周日下午,还是骑着车说着话,可是没走多远,车头猛烈晃动之后我们都从车上摔了下来,父亲忙不迭的看我有没有摔破腿,七十多岁的父亲没有管自己,却关心的是四十多岁的女儿有没有受伤……那一天,我深深地感受到父亲老了。从那之后,便不再骑车,变成了我挎着他的胳膊慢慢溜达到车站,他还是坚持为我买票、陪我等车、送我上车。
许是年龄增长,或也与心境有关,车开动后每每心里难受。坐在车上离去的我忍不住眼泪出来,不知道看着我坐的车徐徐开走的父亲又是怎样的神伤?孩子上大学后,我也曾多次去火车站送他,一遍遍说着他笑称已经有八百遍的那些唠叨,看着他进站离去的背影,心真的好似被掏空,落寞难过怅然,站好久才像失了魂般慢慢离开。有一次,和一友讨论究竟是送人的人难过?还是被送的人难过?讨论许久,终也未得出最终结论,大约个中滋味实难比较罢。
最近,父亲接连遭遇两次摔伤,第一次面部严重损伤,在家养伤连楼也不能下。依然是回去住两晚,我该走时他说“闺女,这次不能去车站送你了,我就从窗户上目送你吧”。换做母亲送我,出得楼梯抬头时他已经在窗户上了,走出小区又回头,他仍在窗上张望,见我回头他挥了挥手。也不知他在窗边站了多久、望了多久。
这一次,父亲又遭遇意外腰椎骨折,看起来更加羸弱,待到能走路后步伐也更加慢了。在家养病一个多月,他说终于又可以送我,只是不能再走那么远的路,而是打车到车站,买票、等车、我上车……车驶出站,我努力隔着车窗在马路上搜索父亲的身影,好在路上行人不多,一眼就看到他已到了马路对面,边慢慢走边回头张望,微微有点弓的身影,踽踽独行,我的泪又汹涌而来……
无论远近,送别的滋味均无法言说。
父母的爱之于我们,厚重而温暖,报答或者偿还并不是他们所愿,唯有深深铭记,并成为活在这世上的力量和铠甲。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在谁也无法逃离的大限来临之际,究竟怎样才能尽量做到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