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博物馆记:灰陶猪圈的启示

2025年7月26日的一天,小组组织团建,我们去了新乡的文化基因“储存库”——平原博物馆,逛博物馆让我感觉像一场“历史的补课”:书本给了我们框架和脉络,而博物馆的实物和场景填充了血肉,让我从“知道”变成“理解”,从“记住”变成“共鸣”。就像有人说:当你站在一件文物前,他看你的时间,比你看他的时间,要长的多。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视,本身就是最珍贵的体验。

博物馆5点闭馆,我们是3点20集合完毕,才开始了这一场有意思的参观之旅,平原博物馆里的文物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各个阶段,我们顺着这个时间线进行参观,在这之中的每件文物我都感到好奇,我很想看透它,但在它面前我更像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去琢磨一个内心丰满的老者,时间过的很快,发现想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逛完博物馆的想法无比天真,像试图用一杯水舀尽整条河,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文化密码、时代语境、这些都需要去拆解和感受。

博物馆里有太多太多的东西,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被一两件文物所打动,已经是很棒的体验了,在东汉时期出土的灰陶猪圈让我印象很深,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就在想,古人用陶土堆砌起的这个陶制模型能用来干什么,收藏吗?因为不了解,所以看到这件有意思的小猪圈我也只能看见它的形状,看不透它的历史,跟我一起同行的伙伴问“为什么这个猪圈模型没有门呀?”,我想都没想就回答了一句“古代的猪都是会飞的,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我只是想开个玩笑,哈哈一下,是啊,当我不懂这件文物的时候,我看的只是个乐子,而不是真正的去感受历史,也察觉不到人类文明的链条是多么的绵长。

晚上我躺到床上,开始翻阅今天在博物馆里拍的照片,在众多的照片中,还是这个猪圈留住的我的目光,对啊!到底为什么这个古代的猪圈模型没有呢?这时候我才开始查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才真正开始追溯这件文物的根源。

“灰陶猪圈,主要目的是作为随葬品,象征墓主人生前或期望在另一个世界拥有的财富和生活场景,古人制作时更注重整体造型体现猪圈概念, 像圈舍、屋顶、猪的形象等,对于细节如门,并非制作重点,只要能让人们明白这是猪圈即可 。”这时候我才明白,这个猪圈模型不是为了收藏,而有没有门也并不重要。陶土猪圈看似是 “生活化” 的小物件,实则是古代社会经济(小农经济、家庭副业)、丧葬观念(事死如事生)、农业生产模式(农畜结合)的 “微观标本”。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物质并不充裕的古代,人们如何通过饲养家畜积累财富,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规划生活,又如何将对现世的珍视投射到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中。这些不起眼的陶制模型,恰恰是 “大历史” 中最生动的 “小注脚”。

我很开心逛了博物馆,也很开心能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去驱动我去了解它背后的本质。博物馆的存在,让地域的历史不被遗忘,文化不被稀释,精神得以传承,而我们每一次的驻足凝视、每一次追问探究,都是让那历史的印记不仅留存于展柜,更鲜活于当下的生活里。

博物馆——它让过去有处可循,让未来有根可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