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之间流淌出来的,是智慧,是灵性。
今天三岁半的儿子突然问我:妈妈,如果我去了很远很远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你会伤心吗?
问出来的那一刻,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这是三岁半的孩子会问出来的问题吗?
想起此前,小家伙就很认真地捧着我的脸说:“妈妈,我长大了也不要离开你,我变小了也不要离开你,我们一直在一起,好吗?”我的心都萌化了。
后来跟朋友聊起这件事,他们忧心重重的跟我说,孩子那是缺乏安全感,你要多陪陪他。听了这话,我心里也打小鼓,仿佛儿子的玻璃心在我眼前闪呀闪,可后来每天还是该送幼儿园送幼儿园,该上班上班,毕竟,我还是得搬砖啊。
有句俗话是这样讲的:我搬了砖就不能抱你,抱了你就不能搬砖。我自认还没到那个程度,却也无法每时每刻陪伴儿子,唯有下班后与儿子分享欢乐时光。
扯远了,重回片头聊天时刻。
听了儿子的问题,我没直接回答。
我问儿子:“那你跑那么远干什么去了?”
儿子回答:“嗯……去学习啊……”
(一阵凌乱)接着问:“那你在那么远的地方开心吗?”
儿子回答:“开心啊……”
(可让我找到下坡路了)我说:“你开心,我就不会伤心了啊……”
儿子依旧不依不挠:“可是我去了很远很远很远……的地方,你不伤心吗?”
我又换了个角度回答:“那我会很想念你的,我会去看你的,多远都会跑去看你的!”
(刨根问底型)儿子接着说:“那个国家很远很远的,跑过去天都黑了,路上还会遇到怪兽!很厉害的怪兽!”
(奉陪到底型)我说:“放心,妈妈很厉害的!妈妈会打败怪兽然后去看你的!”
接着画风就转向讨论如何打败怪兽,各种武器各种大招,我心里松了一口气,颇有种过关斩将的感觉!
下午不知道从何而起,我问儿子:“那妈妈去上班,你会不会伤心啊?”儿子回答:“不会啊,我会想你啊……”一颗心萌的跟夏日艳阳下融化的冰激凌似的,多了细滑柔软而香甜不减,这就是萌化了的感觉吗?
也许,我不擅长跟你玩变形金钢,但是讲故事还是会;我不喜欢跟你打打杀杀,但是走心的聊天还是可以的。
看孙瑞雪的《爱和自由》里面有句话,颇有同感:“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我相信即便是刚出生的孩子,他内在就已经有一样东西,这东西指导孩子如何去获取信息、能量及至他当下所需要的一切。而这东西,你得承认,并不是我们大人教给他的。这东西,我把它称之为灵,称之为精神,称之为智慧。
所以,有句话说的很对:“孩子是你生的,但不是你的。”无论是想给孩子最好的,还是帮孩子规避不好的,都不要站在“上帝”的角度来灌输和给予。
孩子,挣扎着也会长大。如果一定要给父母定一个角色,那我想“见证者”当是一个不错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