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所有家庭的重点,父母的心肝宝贝。儿童健康心系千万家。以前养孩子,多是放养式的,父母要劳动,没有精力过多地照顾孩子,但孩子生病的却不多,即使感冒发烧了,也多是自意,而不会滥用药物。现在孩子成了家里的宝贝,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虽然孩子得到了关爱与照顾,但过度关爱,反而让孩子更易出现健康的问题。中医从古至今,在小儿病领域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总结了中医关于喂养、起居、日常保健的资料送给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学会运用中医药的保健方法让我们的宝宝更健康。
中医认为,小儿具有生机旺盛而又稚嫩柔软的生理特点,一方面生机蓬勃,发育旺盛;另一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所以在病理上造成小儿容易发病,病后表现出“易虚易实”和“易于传化”的特点,加上小儿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小儿的调护就凸显重要了,需要宝爸宝妈们特别留心。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宝宝的身体就倍棒了!
一、关于喂养
不少孩子的家长总怕孩子营养不良,让孩子多吃,并且补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孩子能否吸收,会不会影响脏腑阴阳的平衡。结果有的孩子越吃反而越瘦,体质越来越差了。这是损伤了脾胃运化功能。再者,有的孩子吃的太胖,也是脾阳不运,湿浊内滞的结果。中医认为小ル生理特点常表现为“脾常不足”,加之饮食又不能自节,喂养稍有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因而,幼儿的喂养应着眼于保护脾胃。
少儿不同阶段的食品应以营养充足、适应并促进发育为原则,及时添加辅食,要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化及粗细粮、荤素菜的合理搭配,让孩子食用适量的鱼、肉蛋及豆类食物。食物的烹调宜细碎软烂、色香味美,通常采用煮、煨、烧、蒸等方法,不宜油炸。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尤应注重节食,明代医家万全提出的“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防止过饱,以防菖养过剩损伤脾閏。小ル为“纯阳之体”宜少食或忌食温补滋腻厚味的食品,如羊肉、火腿、入参、鹿茸、海参等,但这种阳气是“稚阳”,小儿阴阳二气均较幼稚,形体和功能未臻完善,因此,孩子要把阳气养起来,注意避寒,包括少吃生冷,不喝冰冷的饮料,不吃冰淇淋等等。
二、关于起居调摄
孩子的爷爷奶奶因为年纪偏大,往往怕冷,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怕冷,结果让孩子穿太多的衣服,导致孩子汗出淋漓,这时稍受风寒,非常容易感冒。孩子到底该穿多少 衣服,要顺应天时塞温变化增減衣衫,令小儿冷热适度,以小儿的手足暖而不出汗,体温保持在36.5C~37.3C之间为宜,保暖要点是头宜凉,背、足宜暖。小儿衣被特忌厚热,平时穿衣不宜过多,《诸病源候论》指出:“薄衣之法,当以秋习之”,使小儿慢慢适应寒冷刺激。婴儿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发育。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遵循古训“若要小ル安,常受三分饥与寒”。
婴幼儿要有足够的睡眠,不少父母作息七较晚,孩子自然睡得也晚,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医认为睡好子午觉非常重要,
子时(23:00~1:00)是胆经血液流注的时辰,古人说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亥时
(21:00~23:00)是孕育新生命的最佳时间,阳气开始的时候。所以小儿应在晚9时左右入睡是比较合适的。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包括作息规律、定时排便、勤洗手、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洗衣被和开窗通风。
三、关于体格锻炼
《千金要方ー一初生出腹论》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日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要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气进行体格锻炼。10岁以内儿童,每天至少保证2~3小时的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要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是不宜进行过多的力量练习,以体操、游泳、游戏、短跑、武术、跳绳和球类运动为宜。
四、关于四时饮食
中医有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所以四时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膩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볼热湿盛,出汘多,宜食祛몰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汤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吐又能和胃。
五、关于小儿用药
孩子感冒发烧,可用的治疗方法很多,比如,小儿推拿、中药水煎洗澡、针刺或艾灸、內服汤药等等,都可根据具体病情或小儿的实际要求而选择,但最不应该首选的就是输液。输液绝非治病的首选,输液与手术样,是最后的不得已的选择。其实,小儿病最好治,正邪交争时轻轻一播,邪气退,即豁然痊愈。不管是外感还是內伤,都要重视养阳,要温养阳气,以宣发透邪为主,而绝不能滥用寒凉。寒凉药物的危害有两条,一则伤阳,阳气一伤,体质即下降;二则寒凉会遏制邪气外透,导致病情缠绵难恵。作者的观点是,每位年轻的妈妈都有必要学点中医,掌握点简、便、验、廉的保健、治疗方法。
六、关于中医儿童护理保健方法
(1)背要暖、肚要热
背为肾所主,背暖则腎源不绝;肚为脾胃所主,肚热则脾胃升降传输正常,气血生化不断。
(2)脚要暖、头要凉
头者人之高巅之处,唯风可及,热则邪热上犯,自上而下,自外向内,外邪深入,传变他疾,故宜凉不宜热。脚暖则气血条达,运行无阻。
(3)心胸不受热
心胸热积则高热烦渴,心烦不眠,或饮食积滞,睡卧不安,或阳明腑实,大便坚硬,或肺热喘咳等。
(4)勿见怪物、勿闻异声
小儿肝常不足,心脑发育不全,神气怯弱。怪物异声,易使惊惕,夜卧惊叫甚至抽搐。
(5)脾胄冝温
不可食生冷瓜果,寒则伤阳,脾阳不振,易生他疾。
(6)食不宜哭
啼哭未定之时,不可强给饮食杂食,免生呕吐之疾,还易影响消化吸收。
(7)勿乱投药物
小儿患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药之不慎,即可扰乱气息,破坏阴阳平衡,为阴阳的调节造成困难。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简单易学的儿童保健方法,可供家长们日常使用。
第一种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冐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第二种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未端处
(2)操作:操作者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由长强穴至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操肾前穴2~3次。
(3)功效: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