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微妮来港办事,带来一本薄薄可爱的小书——《山中岁月》(My side of the Mountain ),显然是朋友在来港的火车上解闷的。
书的封面清雅简单,一个异域少年披着兽皮,揹着行囊,与一只银灰色的鹰快乐对视。
一路坐车回家,我很快被书的内容吸引。一心向往独立野外生活的纽约少年山姆离家前往几小时车程外的卡兹奇山(Catskills)寻找曾祖父当年开垦过的农场。在山中,少年独自过了八个月,学会了自然取火,建造树屋,捕鱼捉鸟,集水做饭,甚至自己製作兽皮御寒,醃製鱼乾浆果。
到家时,我刚好读到山姆利用一棵倒下的树,挖了一个集水的树盆,将一张鹿皮浸泡在内,又滴上某种植物的液汁,让鹿皮软化消毒。我迫不及待给十岁的儿子看,此时已经晚上八点多。想不到儿子一拿上手就放不下来了,十点多时,哀求我让他再看一会儿。
第二天见到微妮,她说当年自己在复旦大学附近的旧书店淘来这本《山中岁月》,尽管早已告别童年,但这书前后看了不下四五遍,每次看都兴致勃勃,既然我儿这麽喜欢,就送给他了,也为这本书结一段好缘。而儿子在看完全书后,若有所失地感叹:结局有点悲剧。因为偶而下山去图书馆找资料的山姆由于穿着特异,引发了记者的追踪和报道。随着好奇的人们上山来,森林里的一切都走了样,人群的声音把山姆安静的世界全都遮盖。最后,伐木工人进来了,他们要在此地建一个大农庄,少年山姆的隐居生活到此结束。
《山中岁月》并无离奇曲折的情节,更无纠结人心的情感冲突,笔墨着重野外生活的描述,然点点滴滴,透露出作者丰富的自然知识,对动植物习性,山林地理,水流风向的稔熟,更透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尊重动物个性的纯朴心灵。
山姆野外生活知识丰富,对动植物性能的了解掌握很不一般,这得益于出发前他在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阅读相关书籍。在山林隐居的日子裡,他知道如何从山胡桃的树干中提取盐分,用富含易燃油脂的桦树皮生火,懂得利用橡树中含有的单宁酸软化兽皮,而用滑熘熘的榆树皮使劲擦身体,就会像肥皂一样起泡泡,把身体洗乾淨。他观察到,只要出太阳,鸟儿就会静静地晒太阳,对照自己的书本知识,他猜鸟儿是在吸收维他命D,于是他也依样画葫芦,每当太阳出来时,就坐下来拚命晒太阳。
如果野外生活仅限于此,是否太显寂寞?聪明的山姆在丛林中训练了一只帮他打猎的勇敢小鹰「剋星」,做他打猎时的刺探,还和小鼹鼠「男爵」成了朋友,每天和这两个伙伴说话,是山林中除了倾听风声水流声外最好的精神生活。
《山中岁月》一九五九年初版,作者是美国专写儿童小说和动物小说的女作家简.克莱格海德.乔治。该书一九七三年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设立的年度「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y Medal),这是与「国际安徒生奖」并列的两大国际儿童文学奖项。
中文版书的出版者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除了译成中文的书名,封面几乎照搬英文版。和时下一些花花绿绿的包装相比,我很喜欢我国早期的一些少儿读物装帧设计,简单质朴。我想家中有男孩女孩的,可能都会喜欢这本书,读英文的小朋友,可以找来原著——My side of the Mountain,作者 Jean Craighead George,去年五月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据说作者少女时代曾想和本书主人公一样独自去丛林生活一段时间,但离家四十分钟就「逃」回了家,故在书中一圆童年的梦。
少年山姆曾说过一句话:「人们就是因为住得太近了,才会有这麽多纷争。」其实在文明世界裡呆久的我们,无论大人小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纯淨山林,都有一个梦想,某种冲动——远离人群,追求冒险,尽享孤独。那正是亿万年前的远祖在我们血液中烙下的印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初稿于2009年
请在心上点个“喜欢”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