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是喜欢给爱情出选择题,以此来考验爱情的真伪。比如那个老套的老妈和老婆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还有结婚时男方买的房要不要加上女方姓名。我很疑惑,这些选择题为什么都是出给男人的?难道男人天生就是爱情里自带叛徒因子,还是说,爱情挺歧视男性的?
而另一个关于爱情的谜题是,为什么男人出轨时,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那个所谓的小三破坏别人家庭?哲学上讲,内因为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家庭出了问题,却将原因归咎于家庭之外的人,这是何道理。在所有的婚外情里,男女双方都拥有家庭的原罪。
而这份感情的突变,很大一部分都脱离不了金钱的作怪。
稍微懂点经济学的都知道,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价格歧视”。在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同样的商品,价格也会不同。而在爱情里,这样的价格歧视同样存在。
爱情的世界观里,从来都是要谈价格的。比如说现在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男女自由恋爱,到了谈婚照论嫁的地步,也到了女方家庭开价码的时候。想娶媳妇,先准备多少钱的聘礼。如果这个聘礼的价格没谈好,这桩婚姻极有可能是要黄了。
前不久回老家。我特意打听了一下,现在娶个媳妇得多少钱。亲戚给我算了一笔账,从聘礼到买房,从置办家具到准备酒席,从买“三金”到给女方的零花钱,这么算下来,如果你家里有房,大概要10万出头,如果买新房,就要再加20万到30万。我不敢说北方的一个小县城多有代表性,但基本上也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
而在大城市里,爱情要经受的考验就更多了,谁让大城市诱惑就多呢。
本来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里,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最具代表的就是通行了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则指“父子有序,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面讲得最多的都是父子,夫妻,兄弟的关系。这三者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传统对家庭关系的重视程度。
现代社会面前,传统观念与行事规则,都已经让位于金钱本位的现代价值观与行为。为了钱与房,兄弟反目,父子上法庭的新闻屡见不现。北京电视台的《法治进行时》里类似的案件就非常多。也难怪,谁让北京的房子这么值钱呢。
再比如离婚买房。有人说,为了多买几套房,真是啥不要脸的事都干得出来。可是看着人家这么干就真得又买了一套房,大多数人也就不再说损话了。与老婆关起门来商量“老谁家那小谁,昨天上午刚离了婚,下午就买了一套房,要不咱们也……”
“啥也别说了,咱们也这么干,离!”老婆回答的干脆响亮。金钱面前,那个证算个屁啊。
其实,要不是为了钻政策的空子。估计谁也不想这么干。那该如何安慰自己,以及面对外界怪异的目光呢?
最好的阿Q法则就是: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家庭。
仔细想想,还真是啊。当房产落地,双方复婚,既完成了家庭财产保值增的目标,家庭关系也没遭到破坏,用金星老师的话说:完美。
可这样完美的背后,真正维系家庭之根的感情哪去了?房产,金钱,事业,在家庭这棵大树的各种枝桠里,感情的根已经腐烂掉了。
这好像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感情不是饿着肚子谈情说爱,没有经济基础的爱情是不牢靠的。
爱情里当然不能缺少面包。可是当爱情变成了换取面包的工具。这样的爱情还叫爱情吗?
有人调侃,敢假离婚的都是真爱。可是弄假成真的好戏,天天都有上演。上海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为了买房搞了假离婚。结果假戏真做,气得老太太差点上吊自杀。
还有,前不久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学生在假离婚的新闻下留言,他的父母为了买房办了假离婚,可是他希望他们真的离婚。因为他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算计财富上,而从来不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
在黛咪摩尔主演的电影《桃色交易》里,生活陷入窘境的夫妻答应了富翁用妻子的一夜交换100万的交易。当交易完成,生活一如往常时,尽管他们事先约定谁都不再提此事。可是真得会心安理得地当做什么都没发生过吗?
一切都回不去了。
人性的弱点在金钱面前只能被放大,无法被弥补。一旦陷入金钱的陷阱,就再也跳不出来了。
那些贪官的例子则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于丹在她的新书《此心光明万物生》的新书发布活动现场,谈到了贪官与金钱的关系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那些贪官贪的钱,对他们的人生毫无帮助,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帮助,就是在给他们判刑的时候起到了作用。这个讽刺,我给满分。
那些为了买房假离婚的人,他们在做出这样的行为之前,无论他们的感情到了何种程度,他们的行为本身已经与感情没有任何关系。别再说敢假离婚的都是真爱,这特么关爱情什么事?也不要说这么做是为了家庭,你的家庭已经变成不过是几个人搭伙过日子的小集体,大家为了吃的好点,这个集体可以随时解散,再随时复原。那么,家庭这个形式,对你已经形同虚设。
离婚就是离婚,什么真的假的。奉劝假离婚的诸位,婚也离了,房也有了,还复什么婚呢?你们真想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