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问:为何后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评价极高?称其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为宋词中罕见?
这个说法是谁提出来的呢?
李清照有名的《渔家傲》有两首,一首《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写梅花的: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李清照十八岁时的一首赏梅词,上片写寒梅初放,下片写月下赏梅,虽然是颂梅高洁,但用字琢词,少女情态溢于言表。与豪放是不搭界的,这也是易安居士在遭遇家国之变之前的普遍文风。
那么肯定是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作品写于1130年,李清照四十六岁。这是她人生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三年前的靖康之耻,让北宋朝廷崩溃。李清照和赵明诚跟随宋高宗南下逃难,经历了赵明诚的缒城逃跑事件,这对鸳鸯眷侣出现了人生观上的裂缝;北宋时期积攒的大量金石收藏在战乱流离中被偷盗、抢夺;1129年十一月,赵明诚病逝。在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双重打击之下,李清照虽然依旧追随高宗,却从心底看不起当时朝廷一心议和的苟且,是以才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
1130年春天,李清照放下丧夫之痛,继续追随宋高宗流徙。仓皇奔走之态,见于她《金石录后序》: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大概就是在“雇舟入海”之时,易安居士在梦中惊醒,看海天一色,感前路茫茫,不知生死何依,写下了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