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在一个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你和头等舱的距离,差的不止是钱》,挺受震撼。它里面的主题,是我感触最深、最想逃避的,却也是我最需要面对的部分。
之前有一个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在朋友圈火了。整个纪录片,用49年跟踪记录了一群不同背景的男孩女孩,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富有家庭的孩子最后也变成了富有的人,穷人的孩子大部分长大后还是个穷人。整个社会基本上呈现了一种“阶级固化”的现象。网上也渐渐出现了一种说法,“寒门再难出贵子”。曾经等同于“懂事早”、“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贫穷人家,长出的孩子现在却是肤浅、挣扎、苦于奔命。曾以为凡是富人家的孩子都会被“娇宠、溺爱”,事实却是他们行为更加有礼貌、得体,更早接触好的教育资源,更知道自己以后会做什么。
所以,贫穷并不值得歌颂。财富才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
那为什么穷人家的小孩长大后比较难变成有钱人?因为匮乏感。这样家庭的父母基本上从小到大都在给孩子灌输一种“匮乏感”,即贫穷的感觉。孩子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匮乏感,好像心里有个洞,需要大量的东西往进填,却很惧怕哪怕一点点的失去。他们会觉得“钱是省出来的,不是赚出来的”“多花一点就多失去了一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金钱本身上,而忘记了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我就是这样,经常被无力感和匮乏感包围。
那如何改变呢?文章中列了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强行把重要的事情拉入到自己的管道视野中。文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是多么地重要。
“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人生影响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出身环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轻人。
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理想,生活没有目标。
60%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标模糊。
10%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规划。
3%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长期规划。
25年后,这群人的生活状况很有意思:
那3%的人,因为一直有规划地朝着人生理想迈进,所以最后几乎都成了社会顶尖成功人士。
那10%的人,因为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最后成了社会的中产,做了律师、工程师、企业主管等等。
那60%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没什么特别成绩,就指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剩下27%的人,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成天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
我按照这个例子中的情况比对了一下,我应该属于那60%理想模糊、生活目标模糊的人。这样的话,25年后,我会成为社会中下层的人,没什么特别的成绩,就指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天呐,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震惊和可怕的事!可怕到让我不忍直视那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