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场电影,了解一段历史。我不是军事迷,所以一般我极少看战争片,尤其还是海战。一是因为我是理科生,本来地理知识的水平仅停留在中考,但凡遇到战争片,那只能是被动接受编剧和导演想要展示给观念的内容。二是因为战争片会被打脸,要知道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历史学得还不赖。可为什么我还要写这么一篇文章来分享观后感呢?那你不妨看看我到底想要说点什么(留个悬念,希望你阅完不会骂我)。
倘若我没有看过《珍珠港》,应该在看到这片名的时候就没有看它的冲动。我选片子一定会先看看简介,再结合豆瓣评分。虽说这部片子的评分不高,而且貌似评论也有不好的。我承认我是因为珍珠港才选它的,毕竟近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海战相较而言能排得上号的不多。说实话,《珍珠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应算作爱情片,这部片子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珍珠港事件以后,格调跟气质完全不同。为了让自己看得懂这场战役,我还特意去翻了翻“全历史”软件里介绍它的前因后果。恐怕这也是我成年以后第一次会如此有求知欲,去填补我对这段历史的空白,虽然这件事情于我当下并无直接利好。试问一下,你在观看这部片子以后有过与我一样的举动吗?我相信你看完就完事了,权当是欣赏了一场爽翻天的战役。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难。故事情节我就不作多言,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你随便刷个短视频就能了解它到底讲了什么。我只想针对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点谈谈我的感受。这个镜头,就是当尼米兹回头凝望着情报员莱顿的眼神。我理解的是,这既是对莱顿情报团队能力的认可,也是对自己赌赢了的得意。导演在这部片子里,去掉了指挥官是如何通过制造中途岛净水器坏了的假情报来验证AF即是中途岛的细节,而在早期的一部影片《中途岛之战》中弥补了这一细节。倘若我没有刨根问底,便会对这其中前因后果又少了一丝了解。所以,你发现了没有,同样是描述同一场战役,导演想要呈现的电影效果是不同的,而《决战中途岛》想要告诉观众“一段密码将决定整个舰队的命运”,在面对华盛顿政客的否定时依然坚定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当然了,能够多了解一些影片制作人的想法并非坏事,最起码你不会被眼晴看到的表面现象给蒙蔽,不会因为不懂历史被忽悠。在如今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双眼所见欺骗了,而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平时一点一滴的事物观摩中,能够客观理智,学着独立思考。
再说回到这个对视的镜头,我反而会想到另外一点:中途岛之战如果没有打赢,那太平洋战场会是一番什么景象。都说中途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从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当年最有工业发展实力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决斗,结局是日本损失惨重,东京也遭到美国杜兰特带领的飞行队的轰炸。此战过后不久,日本便投降了。这其中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许多中国军民为掩护流落至中国境内的杜兰特等人而被日本杀害,这也无形之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正义总会被守护,无关乎国籍。
求知若渴,好奇心一直在。突然我想对这时候的自己说,还有好奇心跟求知欲真好,这同时也燃起我重读世界史的欲望。说心里话,自从成年以后我再也没正儿八经地去看历史书了。为了生活奔波,顶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日复一日地不快乐的活着,可只有当我重新捧起历史书籍的时候,沉浸其中汲取知识,填补大脑空白,这是个很快乐满足的过程。如果说幼时读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那成年以后读史就真的是格物致知了。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对未知和不确定的事物保持着求知欲,人的心态还似孩童般有活力,生活也就没有那么苦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时我反而更能理解其中的真义了。
请你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没好好读史了?单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跟求知欲,不为利益。如果你对这个世界还存着些许热爱,请不要被生活磨平了探索的欲望。容颜可以老去,可心却永远年轻,愿你的好奇心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