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非改不可吗?
正因为课程(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最重要的基础作用,所以,课程改革往往成为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课程内容的数量与质量如何?
究竟应该把什么知识传授给未来的公民?
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素养?
现在的课程体系就是合理的吗?
这些问题一直是不同教育流派争论的焦点。
2002年,苏格兰政府曾发起了一场关于这些问题的全民大讨论。在这场大讨论中,人们提出了减少课程内容的混乱堆砌,增加学习的乐趣,更顺畅地衔接3~18岁阶段的课程等建议。
2004年11月,苏格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校现代化方案,他们把这个方案称为“卓越课程”计划。为此,苏格兰政府还设立了“卓越课程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卓越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美国近10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多项教育改革计划,课程改革一直是其核心内容,包括著名的美国《2061计划》《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等。
当然,包括我们国家在内,很多国家的课程改革虽然都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像想象的那么明显。
原因何在?
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应试主义的教育体制和文凭至上的学历社会。
在这样的体系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出身”,关注的是你毕业于什么样的学校,而不是你在这所学校学到了什么。由于我们缺乏更为有效的人才甄选办法,看文凭,看是否毕业于名校,是否有“211”“985”学校的文凭,在国外就是看是否毕业于常春藤学校,这些都成为最简单、最偷懒的人才评价方式。
当然,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问题,外国人同样认为,这也是他们国家的问题。
例如,凯文·凯里在《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一书中指出了文凭至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大学文凭其实缺少许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学生在学校究竟学到了什么,从文凭上是无法看到的。这对那些没有读过大学,但是通过阅读、谈话、思考和工作来学习的人来说,是不够公平的。
所以,他提出要创造一种“远胜于传统文凭的新文凭”。
这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是什么意思呢?
我个人认为,这种新文凭,就是能够全面真实反映人的学习历程的写实性课程证书。
我相信,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出现,随着考试与评价的改革,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化,未来社会将逐步淡化文凭的意义,而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真才实学,看一个人真正学习了什么、拥有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所以,设计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学习中心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