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伙伴: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话题,一个是如何迅速通过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我发现我有一种本领,就是只要我愿意,就能够迅速和他人建立起来关系并拉进这种关系。我认真想了想,这是一种思维与行动结合的能力,我把这种能力分享出来,不知道你们能否学会,起码可以参考一下。
这种能力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思维,第二步是行动。
先说思维层面,思维层面有三点:
一、结果导向
我们为什么要迅速建立关系?和对方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距离想要的结果还有多远的距离?怎么做才能够迅速缩短达成结果的距离?如果有矛盾怎么办?
在做事之前必须先搞清楚目标,都知道设置目标需要运用SMART原则,可是有时候你又会发现如果生搬硬套这些原则,会有问题,总觉得哪里有点别扭。我跟你们分享个经验,任何的工具、方法、技巧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模仿,也可以理解为“生搬硬套”,因为你应用新的方法时一定是在改变自己以往的习惯,会别扭,坚持刻意练习30次以上,你会发现自己有所改观,总结的方法越来越多,用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恭喜你,你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就是熟能生巧的阶段,此时,工具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助力,第二阶段会持续很久,大约数百次,直到有一天你忘记了技巧,但是总结自己做过的事情时,你突然发现很多方式方法都仿佛融入进了你的血液,这时,你终于掌握了一门技巧,它将会让你受益终生。所以目标练习是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只要遇到需要解决的事情,就马上树立目标,时间结点。
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会让你始终坚持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阶段性的复盘,既回顾以往做的也看清楚前路,就不会陷入到情绪的沼泽而难以自拔。今天,你希望与人交往,迅速拉近关系,就必须先搞清楚你做这个事情的目的,绝对不能够偏移,这是第一思维,把这种思维变成习惯。
二、客户视角
我们做事情,常常树立了目标之后发现还是困难重重——对方并不会按照我们设定的套路出牌,虽然我们以结果为导向,但是如果跟着对方走,发现会事与愿违,不能够达成我们想要的结果,怎么办?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你并没有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只是想着了自己的目标,却忘记了对方。你会想:我应该把事情如何传达给对方;我怎么样才能把产品卖给对方;我怎么样才能让对方理解我……
在这里,我只问一个问题,WHY?对方为啥要跟着你的套路走?为啥要听你的?为啥要按照你的时间结点做事?
当我们过于追求目标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对方在想什么。如果你是强势的甲方,当然不用考虑对方在想什么,但如果你希望与对方建立更好的关系,就必须思考,站在对方视角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很多人的口头禅都是:“我觉得……”,很遗憾,世界不是围绕着你转,你觉得不行,按照黄晓明的话来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对方觉得怎样才是关键。
站在对方视角,就必须思考对方的现况是什么,对方的期待又是什么。现况是对方已经面临的存在的问题,期待是对方希望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形式。这其中既有对事情的分析,也要具备对情绪的敏感度。如果只顾着说事,而忘记对方的情绪,很可能对方会直接拒绝你,小到承诺一件事,大到买车买房,情绪的力量都非常强大。
所以,站在对方视角,把自己替换成对方,看看怎么样能够被说服,是拉近关系的重要思维。我们必须做到八个字:有理有据、有情有义。
三、不顾颜面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谈谈,如何照顾对方的情绪,有些时候没学好的人会认为照顾对方情绪就是一定要尊敬对方,一定要礼貌用语。请注意,我说的是“有情有义”,而不是“有礼有节”。前者意味着带有温度的沟通,后者意味着标准礼仪,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举个例子,我最近跟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培训师联系,希望他能够加盟到我们的讲师联盟。我的开头问候语是这样的:“XX老师,好久不见呀,拜个晚年啦,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咱们语音聊聊,想跟你讨论一下线上课程的事情。”
我再来个常规套路的问候:“XX老师,您好呀,我是XXX,好久不见,想和您聊聊关于线上培训的事情,不知道您是否有兴趣?”
有没有发现两者的区别?
前者和后者的第一个区别,不会过早的使用第二人称,过早使用第二人称的问题在于我们很容易使用尊称“您”,当说出这个字的时候,距离感就已经产生了,所以必须避免一上来就用第二人称;第二个区别在于,前者的收尾是陈述句,不给对方拒绝我们的机会,而后者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就给了对方一个否定的机会;第三个区别在于,用了“咱们”,不知不觉间关系就被拉近了。
以前做销售的时候,面试过很多人,有人告诉我,他是一个比较腼腆的人,不知道适不适合做销售,不太张得开嘴,不懂得如何求人更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好的,不仅仅是做销售,做任何事情,都不太要考虑自己的颜面,不考虑颜面不是教你“不要脸”,而是别把自己看的太重。中国人好面子是世界闻名的,做个真诚表达的人,畅所欲言,放下内心的骄傲和恐惧。如果希望对方变成你的好朋友,那么你首先要把对方当成你的好朋友去沟通,你会发现,沟通会变得非常轻松。
不顾颜面除了放下自己内心的骄傲和恐惧,还包括了“不耻下问”和“借用资源”。不耻下问比较容易理解,当我们遇到问题,自己又解决不了,马上去问懂的人,帮助自己,本质上来讲,这是“放下内心的骄傲和恐惧”,是基于弱点的信任,同时,求助他人,也就是“借用资源”。NLP中讲,每个人都有自己充分的资源。你真的有充分利用过身边的各种资源吗?不要怕麻烦别人,杜月笙曾经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资源是如何运作起来的呢?你脑海中首先要有一个资源银行,平时多多助人为乐,多多利他,相当于不停的往银行存钱,有一天,当你需要使用这笔存款的时候,那就放心大胆的去用,用好之后,记得继续存款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你的资源一定会越滚越大,越积累越多。如果你谨小慎微,担心资源不能轻易使用,你会发现你的银行永远就那么点存款。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你在资源银行存了很多钱,可是拿出来用的时候对方却没给你相应的回报,请不要有任何情绪产生。因为当我们去做利他的事情时,并不是为了谋求对方的回报,如果带有目的的去“助人为乐”,只会让你越来越斤斤计较,未来也会越来越迷茫。
总之,请记住“借用资源”的原则,那就是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帮助他人的机会,也不必吝啬使用资源的决定。
如果你过于礼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能越来越大,当你彻底放下自己的保护壳,敞开心扉拥抱对方的时候,你会发现对方往往也想拥抱你。
好了,以上是思维层面你必须作出的改变,接下来我们说说行动。
行动就意味着要动起来,动起来也有三个方面要谈。
一、边想边动
边想边动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只想不动,二是不能只动不想。
只想不动,你会发现你过的是纠结的人生。举个例子,如果我总是想着中奖500万彩票,天天幻想着中奖之后这笔钱怎么花,可是我从来没去买过彩票,我的现实人生和梦想人生就会产生巨大差距,从此以后就会活的很拧巴。减肥同理,天天想着我瘦了之后,身材会多好多好,可从来不去真的减肥,人生一定会越过越糟糕。
只动不想,你会发现自己跑着跑着就跑偏了,有些人很享受这种生活,其实危害很大。比如出去旅行,本来规定A地游玩三天,然后赶路去B地游玩四天,结果A地玩了三天没玩够,又多待了两天。如此一来你会发现,要么就是延长假期、要么就是留下遗憾、要么就是超出预算。有些人说起话来就停不住,啰啰嗦嗦讲了一个小时,结果你发现你已经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了,或者你听了十分钟就明白的事,对方非要说上一个小时,这都是典型的只动不想。
边想边动的精髓在哪里?在于你要时刻思考你的承诺,你答应了对方什么,为此你需要做什么,你做的事情是不是对方想要的,是不是和结果关联,把这层问题想清楚,就知道怎么做了。这就是边想边动。
二、伺机而动
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事业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显然是自讨苦吃。所以做事必须要有一个轻重缓急,有紧急重要的区分。
最经常的区分方法就是时间管理四象限,每天早上起来,先给自己列个日计划,把今天做的事情按照紧急重要性排排序,这也是我们团队一直都在要求大家写“第二象限”的要求所在。根据时间线,你觉得今天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件事大概需要多久能够搞定,自己的休息时间有多久等等。
当你学会伺机而动的时候,你会发现精力是可控的,而在你的笔记上一样样划掉那些已经完成的事情,也会让你有很大的成就感。
伺机而动的另外一个要点在于,同一个时间段内投入100%的精力只做好一件事情。请注意,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不要同步进行几件事,你会发现精力被分散后常常得到的结果就是丢三落四,没有一件事情被做好,所以你小时候学过电子琴、书法、绘画、舞蹈等等,而长大的你什么都不会。今天你们又把这个悲剧带给了自己的子女,周末比平时都忙活。麦肯锡早就告诉我们,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不要盲目跟风。但是你必须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做完美!我小时候先后学习过声乐、电子琴、素描和书法,最终选择了在硬笔书法领域专注学习。至今记得在临摹《灵飞经》的时候,描一个“上”字我写了200遍,最终形成肌肉记忆,我在自己的本子上再写“上”字,可以和字帖里的字分毫不差。这就是完美。你们教给我的工作报表经常在细节处出问题,又善于原谅自己,觉得这不是大问题,要知道,魔鬼永远藏在细节中。做不到“完美”,就意味着你并没有100%投入的做一件事情。
所以,伺机而动很不容易做到,它既包含了你对时间的把控,对精力的把控,又同时包含了做事的方法与认真程度。
三、永远行动
所有的想法,都应该落实在行动之中,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你永远都会发现人生怎么这么多困难,为什么对方的想法那么多变,为什么我跟对方沟通的时候,他总是喜欢说“我再考虑考虑”,请记住,答案永远都在问题之中。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解铃还须系铃人”,说的就是我们必须关注问题本身,关注如何去解决问题。
一般人的沟通障碍路线是这样的:树立目标——开始沟通——遇到障碍——解决问题——解决不了——产生情绪——情绪主导——问题被定格。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吗?是的没错,就出在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容易产生情绪。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是这样描写《九阳真经》要义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我们也听过类似的话:无欲则刚。很多讲情商的书籍都在说一个类似的理论,就是控制情绪往往代表着高情商的表现。实际上我对情绪的理解是,不要被情绪控制你的理智,而是要让情绪为理智所用。举个例子,有人说上海姑娘是戏精附身,因为她们很会“作”,我们知道“作”往往代表着不理智,代表情绪化,其实她们真的不讲理吗?往往并非如此,她们是希望通过不讲理的行为来获取她们想要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让情绪为理智所用。我们一切的情绪都是为了达成更好的沟通结果,除此之外,在达成结果之前,你必须训练自己,只能够拥有一种情绪,那就是不断自我激励的情绪,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带领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到刚才的沟通障碍模型,你会发现当你克服了负面情绪,无欲无求的面对对方的时候,往往更容易达成目标,如果我心里特别想买一套房子,我就相中这套房子了,你会发现很容易被销售牵着鼻子走。而当你进入到无欲则刚的境界时,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被动的人就是对方而非我们自己。
但是记住,“永远行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一直不会停下脚步,我们必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越过一个又一个障碍。这世界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并不是我花费了全部精力干工作就代表着一定会放弃家庭的,如果是那种结果,一定是你的目标设置有问题。真正能够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我们通过不停的行动,在不断的打破自己的舒适圈,迈向全新的人生广阔境界,人生越来越潇洒,越来越完整。通过不断行动,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达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这样的行动是有意义的,这样的行动会帮助我们,跟我们周围的,所有想建立关系的人,都达成和谐完美的关系。
我以前跟你们也说过,曾经有一天,我发现只要我下定决心,就没有我完成不了的工作。这不是假话,如果你也想如此,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相信终究可以达成这样的结果。而这并不是今天我教你们的完整意义所在。
我今天讲这些,其实绝不仅仅是用在沟通和建立关系方面,你会发现当你的想法和行动任意一点能够达到我说的高度,都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而当你的想法和行为能够统一,你将会拥有“改变”的力量。“相信”和“改变”这两种力量都是人生大境界。需要慢慢体会,慢慢感受,慢慢融入。但是今天,你可以加速这个进程。我亲爱的徒弟们,加油吧,尝试着,开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