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喜怒哀乐还没有发出来时叫中,中就是内在、里面,发出来且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和代表和谐,比如是该高兴时高兴,该悲伤时悲伤,恰到好处就叫做和。
这告诉我们,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只要表达得当,都是正常的,没必要认为某种情绪不好而压抑自己。
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对情绪有着深深的误解,常常为了抑制某种负面情绪,而使自己的境况变得雪上加霜。
《情绪,请开门》告诉我们,我们其实生活在情绪构建的世界中,把握了情绪,就把握了生命的根本。
本书作者张维扬,是资深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潜心研究情绪议题,提出很多原创、实用的理论和方法。
他在书中告诉我们认识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开启内在的智慧,减少内耗,释放自己。
01.人为什么会抑郁
如果一个很活跃的朋友,突然变的打不起精神,连最爱的美食都吸引不了他,那他很可能是抑郁了。
所谓抑,即压制,郁,意为忧愁。抑郁就是忧愁情绪的不断累积。
抑郁的人,通常能量很低,啥都不想干,自我价值感低,总是否定自己,并且对现状充满无力感。
《情绪,请开门》中说,抑郁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于关注外在的功能,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二是,无法调和自身的各种角色和所有角色之外的自己的需要。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把过多的能量用于追求外界的认同,而忽视了最重要的事——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庄子·外篇》中有个臧谷亡羊的故事:臧和谷一起去放羊,结果羊全丢了,有人问他们,你们放羊的时候在干嘛呢?臧说自己在看书,谷说在掷骰子。
但是不管在做什么,看书也好,掷骰子也罢,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羊最终都是丢了,在这里,放羊就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没做好,再好的借口都无济于事。
这个道理放在我们生活中也是适用的,很多人会为了金钱牺牲自己的健康,他们会说:没办法呀,没有钱寸步难行啊?也会为了迎合外界做出不符合自己内在原则的事情,他们会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情绪,请开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作者的一个来访者,是个单亲妈妈,离婚时,前夫就质疑她能否把女儿培养成才,于是,她就憋了一口气,要证明给这个不认同她的人看,把女人培养成才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目标。
十多年后,女儿被国外名校录取,女儿离家不久,她就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甚至还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
因为,指向外在目标一旦达成,短暂的欢欣过后,往往是深深的空虚和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她明明是为了证明自己却弄丢了自己!
因为她把自身价值的评判权拱手让人,并且给了一个并不认同她的人,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在价值,这就为她的抑郁埋下了一颗种子。
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所以,关注内在,审视自己内在真正的需求,做滋养自己的内在事情,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能量的人
02我们为什么要悲伤?
我们本能地排斥快乐开心以外的所有情绪,甚至看到亲友悲伤,对于自己的无能为力深表自责。
《情绪,请开门》中说:悲伤,帮我们回归内在,悲伤,是我们对一个丧失性事件的正常反应,丧失意味着生命缺失了一部分,唯有悲伤才能填补缺失的这一部分。
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丢失了最心爱的玩具,悲伤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吗?
如果我们失去了最亲近的人,还有比悲伤更贴切的情绪表达吗?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我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谁悲痛呢?”
对于自己得意的门生,孔子认为自己的悲伤是恰当的,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抒发自己悲痛的心情。
有个年轻人,大学期间,他的母亲自杀离世,他非常自责,认为自己对母亲不够关心,以至于没能察觉母亲自杀的端倪,这种复杂的情绪困扰着他,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
经过咨询心理医生他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没有必要处心积虑消除自己的悲伤,只有悲伤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深情。
不要刻意消除悲伤,悲伤有其存在的意义。
王尔德的母亲在困顿中经常引用普鲁士皇后流放时吟咏的诗句:从未在悲伤中咀嚼过面包,从未在午夜时分,哭泣着等待黎明的人,是不了解你的——来自天国的力量。
可见,我们可以从悲伤中获得力量。
3.我们该如何应对情绪困境
《情绪,请开门》中说,接受所有已经发生的事情,是解决情绪问题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或里程碑。
因为一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就表明促成它发生的各项条件都已经成熟,是各方力量较量的结果,有其必然性。
无视这个必然性就等于忽视了整个事件链条的逻辑性。不断反刍已经发生失败,只能是现状每况愈下。
作者的一个来访者,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因为一次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被公司停职了一段时间。
由于心理有压力过大,总是沉浸在自责的情绪当中,导致焦虑失眠,停职结束后,也无法正常上班。
作者告诉他:问题的症结在于自己对那件事情产生的情绪,而不是那件事情本身,他最应该做的是接纳。
《情绪,请开门》中,给出了接纳的三个步骤:
首先,停止制造新的问题。
就上述例子中的这个人而言,由于没有接受自己被处分的事实,不断在信中臆想“如果…就好了”,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并导致新的问题,失眠,无法工作。
其次,聚焦当下。
如果能直面现实,接纳现状,就不会过度焦虑,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被处分已是既成事实,应该收拾行囊,重新上路,消耗太多的精力在自责上,不仅于事无补,还让自己越陷越深。
最后,合理转变对情绪的归因方式,才能逐渐接纳情绪。
同样一种情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方式,有时候决定自己产生什么情绪的是自己观念系统,即自己非理性的观念或看法导致自己不理性的情绪。
这就是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即A(诱发性事件)→B(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信念)→C(情绪和行为)
即我们的情绪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发的,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观念、看法引发的。
比如,同样是因为工作失误被公司处分,甲认为,只要是人,就难免犯错,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
乙却认为自己犯错,影响非常恶劣,十恶不赦,以至于不能原谅自己,焦虑失眠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所以当我们陷入情绪危机的时候,最有效的方式是调整我们的观念系统。
《情绪,请开门》这本书告诉我们,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背后隐藏着我们内心的需求,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情绪,让情绪自由流动,藉由情绪来了解自己,成就自己。
祝你能早日实现情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