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余华 是那本可以击碎人心的《活着》
学生时代的我哪里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所写所感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如今,七八年过去,再读余华的新长篇,也生出了一些别样的感慨。
老实说 《文城》带来的震撼远不如《活着》,因为它所描绘的是一副关于时代的巨画。但是,它所展现的动荡的岁月,惨烈的战争,质朴的田间生活,还有青梅竹马的爱情,在彼此的纵横交错间进行着人性的碰撞与考验。最终带给读者的是无限的遗憾。
主人公林祥福凭借着质朴的本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富甲一方,如果他没有遇到小美他应该会娶个刘小姐一样门当户对的妻子,平淡富贵的度过一生,远离时代的洪流。可是他陷入到与小美的爱情中,即便这个女人欺骗过她,他也义无反顾的去追逐,去追寻那并不存在的文城。我猜测他这种执着不单单是对爱情,还有他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小美的出走让他觉得对不起早逝的父母,所以把小美追回来更是对父母的交代。
可是命运弄人,林福祥带着刚满月的孩子,南下几百里,没有找到文城,在与小美口音最像的溪镇生根,凭借自己高超的木匠手艺发家,成为溪镇仅次于商会会长顾益民的二号人物。此后的数十年中,他活在对小美的期盼中,日子在抚养女儿的过程中流逝,他把所有的爱给了女儿,定下了与顾家的婚事,同时,也掐断了女儿爱情的萌芽,他自己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却阻挡了女儿和陈耀武的青梅竹马。书中的顾家少爷是一个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与其相比,我更喜欢陈耀武的胆大与赤诚,即便他与林百家之家有重重阻碍,他从未所畏惧地向世人展示他的爱情,无谓流言,追求自由,这才是少年的样子。小说的最后,陈家父子,林福祥等人都在与土匪的恶斗中送命,顾同年也被害下落不明,可能被当作奴隶送到了大洋彼岸,关于林百家的未来,只能是留读者无尽的想象。失去了爱情和亲情的百家,在那动乱的时代里,又能有几多选择呢。
小说中最打动我的不是林福祥对小美的执着,因为到最后,林福祥还是翠萍身上找到了寄托,一个为了替烟鬼丈夫还债而不得不卖身的女人,用她的质朴和善良得到了林福祥的认可,也就是说林这一生的执念可能更多的源于他对小美出走的真相的追寻。当时过境迁,他最终也放下了。而让他坚持到生命最后的仍然是落叶归根的期盼,几十年,奔波几百里,跨越山河,他依旧没有忘记北方的那一片沃土,那是他的祖业,是他永远无法放弃的故乡。幸运的是,他有着田家兄弟这样的忠仆,我感动于他们之间的主仆情谊,林离家时,把家业托付于田家兄弟,这是信,甚至许诺多年之后,留下的家业归他们所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没有单纯的把田家兄弟当成仆人,而是朝夕相处的长辈,而田家兄弟也没有辜负林的真诚相待,几十年如一日的替他守着那一份家业,田老大更是不辞劳苦地一路南下,靠着乞讨前行,去找他的少爷。直至最后收到少爷的遗书,不顾病重要接少爷回家,最终病故在路上,小说的结尾是抬着两副棺材的田家兄弟踏上了落叶归根之路。少爷的童年在田大的肩膀上度过,最后两人的平躺在一起越过那一片片田野,现实中田野已经荒芜,河水已经浑浊,希望长眠的他们的梦中还是记忆中的沃野千里,碧波荡漾。
最终的结尾的对比,引起读者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在那样的洪流之中,人不过如同蝼蚁一样。小说的结局带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遗憾与落寞,我无奈,无奈于人性的复杂,我难过,难过于生活的坎坷,我遗憾,遗憾于无力的抗争,我感动,感动于人情的真诚。小说最后用补叙的方式交代了小美的来历以及结局,使整体的结构变的清晰,也让读者更加遗憾,谁能想到追寻了一生的真相,居然和林擦肩而过,让人恍然大悟的伏笔更为这个故事添了几分无奈。小美和阿强终是在那个大雪天冻死在庙外,看似天灾,实则是没有敌过内心的煎熬。他们合伙欺骗了这个时代本分的林福祥,打破了他原本安定的生活,可他们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受害者,封建的思想和世俗把他们逼上了绝境,少年纯粹的爱情,终是被自己毁坏,也毁了别人的安稳人生。从来没有过文城的存在,它是小美和阿强虚伪欺骗的掩饰,是林福祥坚持执着的信仰。它可以是罪恶也可以是希望,它同样存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少时不知苦难读活着方知艰难,如今初涉世事读文城才懂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