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将自己困在原地不愿意迈出改变的步伐。总是认为自己找不到原因,究竟自己是因为什么颓废不前。
其实,就是自己大脑之中的防御型思维在作怪。将自己困在一个并不舒适的环境之中,利用自己一直熟悉的应对方式——逃避,来避免现实对自己的影响。骨折以来,一直就没能好好思考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或者说只是在大脑中计划了一下,并没有付出行动。所以就出现了以下情况:
在遇到新情况下,一开始还能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但很快就放弃了,于是开始幻想,在一个又一个幻想中退避矛盾,之后合理化现实,不断在幻想中逃避现实。
关于心里舒适区,还有以下笔记:
一、心理舒适区是改变的最大障碍,把人固定在旧经验上,无法行动。
二、心理舒适区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
1, 舒适区不一定意味舒适,例如《肖申克的救赎》阿布
2, 不一定意味着熟悉的环境,改变环境未必带来改变
3, 舒适区最大好处是当人面对焦虑时有控制感。
三、突破舒适区就是改变应对方式
1, 六种应对方式: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2, 应对方式分为行为和情绪两个方面。
四、舒适区最特殊的地方:用应对方式来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新的应对方式的意义就在于积累新经验,体验现有生活的幸福快乐,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从心里舒适区的角度,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自己,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我们没有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
面对生活的压力,自己早在内心里已经预设好了相应的应对机制。而这些应对机制虽然能很好的缓解自己的焦虑,但是却改变不了任何既定的事实。如果想要走出这样的心理舒适区,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得要认清内心的大象喜欢的和害怕的,认清自己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应对机制。
陈海贤老师推荐采用这样一个小工具:心理免疫X光片。那么我的X光片是以下几个小问题(是需要花时间认真思考的)。X光片能够很好的将潜意识默认执行里的内容转化成意识可以认知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认清楚阻碍我们改变得力量到底是什么。其背后的重要假设又是什么。
陈海贤老师推荐我们认真回答以下这些问题:
一,我希望达到的行为目标有哪些?
二,我正在做的和目标相反的行为是什么?
三,这些相反行为给我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四,以上行为心理背后的重大假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