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写了几天的文字,对文字的创作处于满心欢喜,却提笔甚难,无从下手。自从报名齐帆齐老师的写作营训练,每天听群里老师讲课,感觉收获颇丰。
就昨天齐老师的课,我总结了几点,记录下来,望能在后面的写作中时刻提醒自己。
首先,文字需要反复修改。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谁都不能一下子写出一大篇好文,任何人的文字,包括大师,都会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一部传世佳作。
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巴金也曾经明确而坚定地表示:“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的作家。
我们不仅要自己修改,而且还要得到旁人修改。我有个习惯,每次发完文章后,首先我会发给家人,让他们从各个角度来评判一番,再加上助教老师的细心点评,自己再反复修改,每篇文章都似一颗种子,细心浇灌培育,希望能结出漂亮的果实。
其次,文字需要简洁精炼。写完一句话,去掉多余的形容词和不必要的连词,文章才能简洁有力。文章好比健美运动员,不锻炼掉身上的赘肉,会缺乏美感。我们写文章,就像果农种水果,要想葡萄长得又大又好,果农必须定期去掉旁枝杂叶,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茅盾先生说过:“成篇以后,要努力找出多余的字句来删掉。用四个字够了的地方,莫用五个字。”
我特别欣赏古文,文字不多, 叙事简明扼要。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几位同僚出游,一位同僚骑的马跑得很快,在路上踏死老百姓的一只狗,应该赔偿。欧阳修叫下官赔了钱,又叫那位属下将此事记录下来。
属下写到:“有犬卧通衢,逸马蹄死之。”欧阳修看了说:“文字不够精炼。”便顺拿起笔来,删改为“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文意不改,却简练甚多。
高中时候,语文老师曾说过,好的文章,不用语言的堆砌,而是寻找最少的词,表最深的意。
最后,文章生动,还需多用动词。因为多使用动词,不仅表现作者用词精准,而且使文章表达更具力度,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以前读过施耐庵的《水浒传》,里面一段话,感触颇深,记忆犹新。
(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成一处,提入庙里来,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签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
这短短的一段话,动感十足,豪气冲天,又不失冷静。把林冲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冷静,描写的入木三分。
细细品来,施耐庵是个用词高手,还记得,高中语文课本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一并地动词连用,把场面描写的异常精彩生动。
当然好文章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环节,不过,这几点细节,尤为重要。
万事开头难,多写多练,多总结,方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齐帆齐28天写作营第2期第四篇 共10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