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 主要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经筋是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分别为:
足太阳之筋 足少阳之筋 足阳明之筋
足太阴之筋 足少阴之筋 足厥阴之筋
手太阳之筋 手少阳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太阴之筋 手厥阴之筋 手少阴之筋
本篇主要叙述了足太阴之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
【足 太 阴 之 筋】
【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曰孟秋痹也。
【翻译】足太阴脾经之筋,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上结于膝内辅骨,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聚于髀部,会聚于阴器,又上行至腹部,结于脐中,再沿腹内上行,结于胁部,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的筋,由阴器上行而附着于脊柱。
足太阴经筋循行路线:
大趾→内踝→膝→阴股→髀→阴器→脐→腹→肋→胸中→脊
足太阴之筋常见病变区域:
脊后及腰侧筋区、上胸廓筋区、胁部筋区、脐下筋区、阴器筋区、髀上外侧筋区、大腿内侧筋区、膝内侧附近尽筋上、小腿内侧(胫后)筋区、踝上及踝前外侧筋区、跖筋前侧及脚拇趾筋区。
足太阴之筋常发生病症:
足大趾和内踝转筋疼痛,膝内辅骨疼痛,大腿内侧牵引髀部作疼,阴器有扭结痛之感,并上引脐部、两胁、胸膺及脊内部疼痛。
治疗方法:
治疗时,应当采用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这种病叫做仲秋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