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书上看见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早就想分享出来,今天给大家说说。
说美国斯坦福的心理学卡罗尔·德韦克研究发现了一个思维理论。他提出人的思维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则是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有什么区别呢?
固定型思维的意思是:持有这种思维的人把自己看成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他们认为一切都取决于自身的天赋秉性,成功是我足够聪明,失败是我天生不擅长。过多的努力才能达成的事情,非但难以让这种人达成成就感,还会让他们觉到自己笨拙。
而另一种成长型思维的意思是:持有这种思维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努力之上。他们认为成功是因为他们足够努力,失败因为他们努力的不够。他们把成败与自己的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了,一切唯努力论。
究其根本,是不同的环境生出了截然不同的思维。如果把世界上的小孩分为两种,一种是聪明的、一种是不被人夸赞聪明的。那固定型思维的人,一定是自小就被人夸赞聪明的小孩。他们自小就过早的被周围人,早早发现了他们的天赋。虚伪的敷衍的话听多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出了一个错误的自我认知,这是一种病态的完美自我认知,他们自小认为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智力超群、优秀完美的自我
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持有这种思维的人终归慢慢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但,在这之前他们会提前认识一个词,叫做不擅长,以此来欺骗自我,维持错误的自我认知,维持根本不存在的完美自我。其实,细想一下。只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足够的完美,才会把自己看做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都完美了还要演变什么呢?不完美吗?他们努力维持,可惜这种完美是假的,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东西存在。
而成长型思维的小孩,并不是不聪明的小孩,而是那些运气好的小孩。他们也许也有被夸赞聪明,但是他们的父母或者他们的运气足够好,让他们从小没有把自己的行为与天赋联系在一起,而是与努力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们能够把成败与努力相互联系,而不是自我。
本书的作者,非常推崇第二种成长型思维。作者在两种思维下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显然他认为把自我的成就与努力相联,明显优于把自我的成就与天赋相联。因为前者失败了,还能够继续努力,后者失败了只能绝望。如果,仅是这两种思维下的对比,我也认为作者说的没错。可是,我还有一些题外话。
上面常用一个词成功、成果。我觉得这种词有点飘,我用做事来讲一下我理解的两种思维。事实上,一件事情的成败与否当然不能直接与自己的天赋相互联系,可是挫折和失败很多时候也并不仅是因为不够努力。把成败与天赋相互联系是逃避现实,同样的把成败与努力相互联系也许也是逃避。
努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绝不是全部。我们福建有时很出名歌叫《爱拼才会赢》,里面有句经典歌词是这样写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注定翻译过来叫运气,运气和时势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要升起傲慢之心,固定型小孩自小就是因为周围的赞美升起了无所不能的傲慢之心,他们因完美的自我而生起了傲慢。而成长型的小孩如果因自己的努力也生出的傲慢之心,以为努力也能无所不能早晚也会吃大亏的。
比起这两种思维,我觉得傲慢之心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可了解这两种思维却也很有趣,我觉得能够帮助自我更好的认知自我,我很早以前就觉得每个可能都过早的认识到一个假的自我。
题外话:
这个理论我知道在两本书中都有所提及,一个是那个心理学家因此写的一本书《终生成长》显然他认为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终生成长,不过这本书很冗长,因一段豆瓣网友vivia的经典评论:300多页的鸡汤,通篇雷同的例子与同一观点的重申。缩略成一篇微信文足矣,按鸡汤浓度应该能破10万加。
那本终生成长我其实没看过,我自己是在学习之道第二版里看见这个理论的,真有兴趣的朋友,我觉得可以在这本书的第三章自己看看,短小精悍,一章的内容足够完全了解。这本书的其他内容不建议去看,没什么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