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积极希望》读书沙龙的时候,在分组练习时认识两位新朋友,听介绍两位还是很有阅历的朋友。一位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精于叙事,目前在秋季成长营里修课。另一位是在众多大咖老师的教学下长期浸泡的专业咨询师。
我们相约对《积极希望》进行了第一次的精读,彼此又有了一些了解。就是在读《序言》的时候,我们彼此谈感想和交流互动里,我初步的体验是:
壹茶给人的感觉,真实而灵活,有朝气,有活力,比较容易亲近。她作为我们的小团体活动发起者,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是那种经常会翘尾巴的人。因为我是那种“不敢翘尾巴,却想尝试翘尾巴”的人,所以对她生出几分好奇来。
可心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不轻松。开始时,她常说,我可能这点不行,我可能那点不如你们,你们好年轻……诸如此类的话。在读书互动时,她的“操控”好像有点伺机而发。比如她说 看不惯别人不遵守规则,比如她可能会去制止那些不道德、不环保的行为。要说呢,她这样的表达也挺正常的,让我觉得不正常的是 因为她总是在我分享完以后 表达出她与我的相悖见解。
我的大概观点是,我比较愿意遵守交通规则,但对不遵守者保持静默。相对于环保来说,我对自己的觉察是: 可能以前的我属于那种“一切照旧”类型的人(现时代的三个故事: 一切照旧,大崩溃,大转折),就是看到一些行为现状会无能为力,尤其是不忍心看到的一些场面,所以只好避之,继续我行我素过我的生活。还有,我之所以被《积极希望》吸引,完全应由书中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不是有了希望才采取行动,不是因为机会不大就止步不前,而是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我都可以选择用积极希望的回应方式,带着对自己的相信、对世界的相信,去行动、去做。
而她总是紧贴我之后 表达出不同意见,她直接告诉我,我是那种一切照旧的人,然后,她又直接表明她不是那种一切照旧的人。当时,我心里有点不舒服。我的不舒服,可能就是觉得她有给我贴标签和她的“攻击”和“不满”。
我的不舒服,其实源于没被看见,还被定义。现在写出这两个感受时,我突然就想发问自己: 我真的需要依靠“被看见”来推动我的成长吗?我真的允许和认同别人给我下定义吗?其实,我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看见,而非别人的看见。其次,我不允许,更不认同,别人给我枉下定义,我对自身有全部的解释权。丨我最终想表达的是: 我可能会选择先做好自己,然后用身体力行树立榜样,影响我的家人,影响我周围一切可以影响的人,就好似播撒魔法粉末、发散我的影响力。而不是选择抨击和试图改变。
所以,自己来看看,是不是一不小心又让“内心不足感”蛊惑了?是不是习惯性的马上主动“对号入座”,马上主动认同别人的话( 好像她让我感到,还有几分指责的口吻哈……镜子,哈哈镜……)?如果我一点也不在乎 她的说话,那她就是在散布她自己的信息。此时,我心里有个声音说,她所达到的境界不过如此呢,显然并不高于我。既如此,何生厌?
突然觉得这个不舒服也是有意义的,生命总会在你哪门功课还没修完时,又给你布置了复训的任务,直到你完全结业了这门功课。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正如这个心理学的“大池子”,里面什么样的鱼都有。我所要做的就是,当面对不同的人时,我都心怀不乱,我都能发觉自己的不简单和不平凡( 我就看透不说透,不受干扰,不受影响,保持静观 。因为我不需要靠 指证别人 来证明自己,更不需要靠 贬低别人 来抬高自己),以及对方内心的力量和宝藏。
人的感受,通常是一体两面。常自责的人,或者说常对自己不满的人,其实是对自己要求高的完美主义者。她是,我亦是,不过,我有点不一样,我现在总在尝试关怀自己,并且我因能感受到自己的爱而获得滋养、获得前行的动力。同时,我允许和尊重每个人做他原本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