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繁体:揀。字形:手+柬。在《说文》里没有揀,有:柬。《说文》:柬,分别择之也。 可见,左侧的扌(俗称“提手旁”)是后来才加上的。
柬,束+八。八,作为文字构件,本义不是数字8,而是表示分开(例如:分,八+刀,本义:用刀切开。);而束则是木+口,表示把零散的木头捆绑到一起。
束+八,捆绑+分开,表示把事物进行分类和归拢,由此引出柬的本义:选择。加上扌,表示这是用手来进行的动作。如果只看简化字,恐怕是没有办法这么清晰明了的理解字义吧?
扌,构成的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手的部分,比如:指、拇等;一类是手的动作,这类的字很多,光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的生字表里,就有:挖、拣、插、持、投、捧、招、抢、按、摆、披、播、担、抖。这些字的右侧部分,大多是表声同时也表意,而且所代表的意义比左侧所谓的形旁更为主要。因此,如果把字拆开成行旁表意和声旁表声,至少可以说是不全面的。
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构件。与拣类似,带有柬的字都暗含选择的意思,比如:练,丝+柬,本义是把生丝进行加工以便抽丝;炼,火+柬,本义是通过火来提纯物质,比如:炼钢。
有个字与柬相似,剌(lá,不是刺哦),束+刀,本义是把绑好的东西用刀划开。这个字又进一步构成了赖,剌+负(人+贝),把钱财从别人那里划开,收归己有,也就是赖的本义:盈利。还有辣,辛+剌,用刀划开后散发出辛味(刺激性味道)。
束+欠=欶,虽然这个字不常用,但漱口的漱、咳嗽的嗽都从这个字来的,欠是人张大嘴打哈欠,引申为张嘴。而束则是收紧,一张一收,所以,欶的本义是:吮吸。知道了嘴巴这种动作,再想漱和嗽都好理解了。
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把揀变成拣,当中的束、木、八这些很有趣的构件完全消失了,这样不仅给理解和记忆字形造成了困难,而且把字与字内在的关联也完全破坏了。我认为汉字的巧妙之处,并不在于象形,而是在于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多认识一些繁体字,多了解一些汉字的构成,那么我们不难做到举一反三,乃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这非但与“使用规范汉字”毫无冲突,而且还是有益的补充。
后记:这个系列虽然名为《说文解字》,而且也确实主要参考古代《说文解字》的内容,但是,我的创作的方向并不是放在对汉字本源的研究或者汉字的演变历史考证等等这些比较高深的方面,我希望借助现有的这些资料,呈现汉字本具的思维逻辑,并希望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文字,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逻辑。我想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一个新的系列:“汉字思维”。期待更多的朋友关注和支持我的创作。
- 欢迎阅读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读写能力》
- 欢迎阅读系列文集:《语文同步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