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是一门学问,涉面也广,大凡有头发的人,月月都要和理发说事,有讲究的,一个月还要弄上几回,一个头打理的时刻焕着精神。人有精神头,穿衣服也显好看,身心舒畅,日子里少了些许闲气,过的就精彩起来。
梳理起剃头的感受,要追溯到童年了。那时候理发,家乡有“洋头”、“平头”之说。“洋头”理出来,两鬓齐刷刷的短,有棱有角的,能梳理出一个造型,受看。“平头”则是随坡就势,拐弯抹角的头发都是一般样的高,理好后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光头。讲究点的、自由着的人都选择剃“洋头”。理发店在村头弯曲的路边,高低不平的路面映衬得一溜土屋歪斜破旧。其中一间土屋上面写着理发二个大字,下面还有些小字,应是光脸之类的事,记不清了。大小不整的杂陈在土墙上,风吹日晒,雨水冲淋,多处掉着土渣,更显字迹斑驳老旧。就是这样的屋子,能让人慵懒着进去,精神着出来。每次去都是父母带着,照例是要问上一句:剃“洋头”还是“平头”,父母的回答每每都是“平头”。其实私下挺羡慕那些能理“洋头”的人,看着好看。可是鼓足了一路子的勇气,刚说了句理“洋头”吧,就被父母轻描淡写的一句理“平头”,胆怯地没有了下文。有时剃好回到家会小声地嘀咕一句“平头”不好看,父母往往就会说,小孩子家知道啥好看不好看的,好好读书就行了。有着同样遭遇的玩伴们往往也会互相宽慰几句:剃头三天丑,过几天就好看了。其实年龄虽小,可一有机会也知道追求美,这大概是人的天性吧。
到了上中学的时候,对美的追求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那年月也没有这胶那乳的,就一款发蜡,能用上就非常时尚了,带着香味抹在头上,油亮、光鲜。理发店里烫发贵,且还没广泛流行起来,几个同学就去商店买那种插电发热的电热梳子,在家里自己就着镜子或几个同伴围着出谋划策,卷出这样那样的波纹、花型。走在校园,往往会有其他同学送来异样的目光,照例是一脸无所谓的照单全收,心里还有一种时髦的窃喜。但这样的事不能太过份,若是引来老师的干预,就只有妥协了。
生活流水般地过着,慢慢理发店多了,染发、烫发也成了平常。随着时代的发展,发型也不断的转变,短了留长,长了剪短,今天拉直,明天烫弯,三边剪完,还有中间。如一台舞剧,演绎的此起彼伏,异彩纷呈。
岁月在变,人也跟着变。到了一定年纪,气血衰落,头发就没原来光泽了,有时脱的也多,这给理发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年纪大的还好,心宽,遇事也淡了,理的顺溜、平整,看上去不衰草败叶的就好。患早脱病的年轻人就要理仔细了,这个年龄爱美之心尚切,讲究也多,高兴了,钱掏的爽,脸色也好看。理发师只能小心翼翼地捏着剪子、梳子,东拼西凑的,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精心地使着犁子和耙,想尽一切办法要在贫瘠的荒原上弄出一块好地来。一次发理下来,客、主都倍受着煎熬。
这些年,为了理发,也为了一颗爱美之心,理发店换了不少,接触了许多理发师,慢慢就锁定了一个店、一个理发师。日子久了,都成了朋友。理发的过程中,穿插着聊些日常琐事,愉悦着就理好了。心情好,看着理的发也好。以前是理的好,心情才好,不觉间,世事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