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错伊州书写计划第169天书写内容)
“老舍是我国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作家,但他没能拿到,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颁给已故的人。”
记得上学时候,老师如是说。
说到老舍,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这句话。
从小到大,我们在课本上学过《骆驼祥子》、《茶馆》,而且他的作品《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二马》《老张的哲学》……我们也耳熟能详。他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老舍本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最后选择投湖自杀。
对于老舍的印象,如果要一口气说完,大概就是这些内容。若说对他文字的印象是什么,却不敢多说。读的不算多,理解的也不够深。
前段时间读了老舍的小说集,第一篇是《二马》,读的兴致正劲,到最后一页才发现是节选,有些扫兴。
后来读到短篇《文博士》,印象极为深刻。一个留洋归国的文博士,接受了西洋现代思想的教育,归国后一边鄙视着传统思想的守旧陈腐,一边又一脑袋“官本位”的想法,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自恃清高。
这段时间在老舍散文集里,又读到《番表——在火车上》,觉得甚是精彩。文中的“他”对茶房吆五喝六,骂人家“混账”;对同车厢旅客“严防死守”,自己的信息全是秘密;对待可以给他办理“番表”的人一路打躬作揖;买火车票必须得弄到减价票,一段一段地办理,谋私利占便宜。
老舍笔下,看似平平和和地叙述,却极尽讽刺之能事。他的文字总是恰到好处。
在老舍散文集中,我又深刻地感受到了他文字的幽默。看到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到自己戒烟,竟哈哈大笑起来。
“这几天,我硬撑!我的舌头是木的,嘴里冒着各种滋味的水……尽管你小子给我以各样的毒刑,老子要挺一挺给你看看!
毒刑夹攻之后,它派来会花言巧语的小鬼来劝导:‘算了吧,也总算是个老作家了,何必自苦太甚……’
‘去吧!魔鬼!咱老子的一百元就是不再买又霉、又臭、又硬、又伤天害理的纸烟!’”
戒烟带来的心理斗争,在老舍先生笔下原来如此有趣。
还有:
“醉话比诗话词话官话的价值都大,特别是在新年。比如你恨某人,久想骂他猴崽子一顿……到了新年,有必须喝醉的机会,不乘此时节把一年的‘储蓄骂’都倾泄净尽,等待何时?于是乎骂矣。”《新年醉话》
再有:
“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我开始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落花生》
他写生活中的小事、写好友、写母亲、写宗月大师、写有了小孩以后的生活、写北京的春节、写他曾经住过的城市……他的笔触总是聚焦生活,最真实的生活。
他描写细节,但不会把自己所感所悟总结到某个高大上的真理上。
他的用词,不会过多的渲染,就是用很生活化的语言,将真实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家书一封》
他的描写非常细致,写落花生能从种类、样子、味道、用途等各个方面写,拿它与瓜子、栗子、核桃、榛子比,甚至觉得落花生有一点魔力。
他写济南的秋冬,山、水、树木、雪景、颜色……都是他下笔的角度。
读着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的温度。他对生活的细致描绘无一不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的流露。他的幽默风趣,也在注解他对于生活的感知。
老舍在《一些印象》曾写道:
“得看这三大首!五十年之后,准保有许多人给做注解——好诗是不需要注解的。我的评注者,一定说我是资本家,或是穷而倾向资本主义者,因为在第二首里,有‘何时买的田千顷’之语。好,我先自己作点注吧:我的意思是买山地呀,不是买一千顷良田,全种上花木,而教农民饿死,不是。”
可现实却是那么讽刺。十年动荡时期,这位“人民艺术家”难逃厄运,被挂上“走资派”的牌子遭到批斗。“牛鬼蛇神”、“反动文人”也是那一时期所有文艺家的帽子。
1966年8月23日,经受反复折辱后,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太平湖。他在《八方风雨》中写过“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节气。”
无论是课堂上得来的认识,还是从他文字中的感受到的,老舍先生的形象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将如此的形象与游街、批斗的画面联系起来,心中的悲凉汩汩而流。
也不敢去想象,当他走到太平湖前,对这个抱着赤子之心爱着的世界怀着一份怎样的心情。
1951年,老舍先生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而直到他辞世12年后的1978年,得到平反,这一称号被恢复。
“我是干文艺的人,只要在文艺上有所获得,便是获得了生命中最善的努力与成就,虽死不怨。”《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