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有个孩子,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遭遇滑铁卢,考得极其差。
然而,这个小孩并不是一个不爱学习的熊孩子,相反,他学习很努力,也总想考出好成绩。他甚至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出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
这一次的数学考试给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他从此听到要考数学的消息都会瑟瑟发抖,一旦到了考试,他就仿佛换了个人似的。
平常会做,且做得流畅的题,在考场上他却怎么也想不出解法。
他的心中有道魔障,跨不过去。渐渐地,他放弃了跨越魔障的想法,任由魔障摆布他。
我不知道当时他的数学老师有没有安慰他、鼓励他,更不了解是否有人嘲笑他、侮辱他。但我能猜到,那时候的他一定很无助、很绝望。
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情况,但我想到了自己。
中考毕业后,我顺利考进我们县城的最高学府——xx一中。原来以为,我在这儿能够继续如鱼得水,施展才华。却不料,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把自己看得太重,也把别人看得太轻。
脱离了私立学校老师保姆式的关心,刚来到一中很是不习惯。全新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高冷的老师,这一切都让我格外想念从前的时光。
很快,年段里组织了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我大哭了一场。原因是数学成绩不及格,150分的卷子,我连90分都没考到。
这样的成绩,对于一路以“尖子生”走来的我着实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从来没有考过这样的成绩,从来不甘于人后的我,放学拿着卷子去找数学老师分析原因。
我还记得,我在办公室外面等了很久,老师才回办公室。我带着眼泪,异常委屈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有考过这样的成绩,这是为什么?”
他具体是怎么回答的,我早已遗忘。但我记得他那冷漠的语气。他似乎见多了初中拔尖,高中后进的学生吧,并不把我当回事。
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就一点一点减弱。
而让我对数学产生心里恐惧的则是那一次晚自习的经历。
那会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刚好数学老师在教室,我便拿着题目去问他。以前我并不怎么主动问老师问题,通常有疑惑要么看了答案自己思索,要么请教同学。
而这一次,我鼓起了勇气,想听一听老师的说法。
结果,我期盼而来的第一句话居然是“这么简单都不会做……”虽然后面他也给我讲解了方法,但我全然没有听进去。
脑海里反复荡漾着“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做……”那声音冰冷又刺骨,就像一把带着寒光的刀,一次又一次地插进我的新房。
从此,我对数学失去信心,对数学老师产生芥蒂。每次作业数学都放到最后,如果想不出来做不完,便急急忙忙抄抄答案应付了事,以应对第二天的检查。
刚开始抄答案还会用铅笔来抄,想着事后有时间自己做,可以有解题的余地。后来,落下的作业越来越多,压根没有时间去一道一道补回来,便不再强求,直接用黑色签字笔抄写。
数学从此变成我最痛恨的科目,那个数学老师也自然成为我最讨厌的老师。
直到现在,我都讨厌他。
让一个孩子失去信心的,并不是一次考砸的成绩,而是考砸后缺失的关心、鼓励和引导。
大概因为自己经过这样的经历,现在自己当了老师,也更关注孩子受挫后的心理。
坚持鼓励为主,惩罚为辅的教育方法。教育一个孩子,也尽量用较温和的语气去和他平等对话。即使偶尔严厉批评了,也要找机会跟他聊聊天,给他一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