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帽子丢了,今天把学平险表格以及钱送到小饭桌.....我都没有特别嘱咐,今天放学回来,帽子也自己找回来了,表格和钱也交给老师了。
我说写作业吧,根本都没有去管作业有哪些,人家自己记录,自己负责完成。然后去上英语课,回来收拾书包,继续看书。看书真的成了目前最最大的爱好,完全可以做到废寝忘食啊。
最近我在反思,我们平时还是对孩子太严厉了,特别是最近感觉尤其厉害,比如一件小事(吃饭过程中说话或者玩)做得不好,我在说他,爷爷在说他,爸爸也参与来说他,最后我都觉得为他打抱不平了,至于吗?
我觉得家庭中,爸爸妈妈要有分工,如果同一件事情,当一个人在教导的时候,另一个人就不要再参与了,除非对方提到你,希望你参与。
那么如果另一方如果觉得自己的主意更好,也想告诉孩子,怎么办呢?那就换一个场合,换一个时机,如果孩子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时,再告诉他。或者私底下跟另一半说自己的建议,下次备用。如果孩子已经改正了,就不要重复说了。
我特别想把这个想法分享给我们家先生,我觉得家庭中,需要有一个人,爸爸或妈妈当中的一个人,扮演80%的时候都不发脾气,都会偷偷“包庇孩子小错误”的“保护伞”(或者用温和的口气给出建议),做孩子无话不谈的“知己”,这样孩子将来长大了才会把不愿意跟任何人分享的内心秘密吐露给他/她。
那么这个人最好不是每天长时间跟孩子呆一起的那个人,毕竟长时间呆一起,各种小错误总是要有人来指出和纠正的。所以,这个黑脸的角色不得不由妈妈来了。
这么分工,并不是所有管教孩子的细节问题都交给一个人,只是把“所谓的黑脸部分”交给一个人。甚至于白脸的爸爸,也可以私底下把孩子需要教育改正的问题,告诉黑脸的这个人。
其实,很多时候当孩子做错了,只要和颜悦色指出来,告诉他正确方法就好了,不用讲一堆道理。有时候他当时表现不是特别心悦诚服,但其实他已经知道了。比如去年一直担心沐心课堂纪律问题,今年开学问老师,说纪律很好,回答问题也积极。看,给孩子点时间,只要他内心舒坦,不刻意执拗,都能做好。
总的来说,教育孩子也需要不断调整策略。要让孩子既不缺乏爱,又不缺乏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