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上海举办的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参与的嘉宾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等。
其中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有部分关于房地产的内容,岳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
赵燕菁: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扩大总量的总消费。中国的经济到底是需求端约束还是供给端约束,取决于资产负债表到底是哪端长、哪端短。按宏观的资产负债表,应该两端相等,即生产的东西一定要有足够的货币支持。如果货币减少,资产端一定要减剂、通缩。
而我国目前宏观经济问题主要是债务端迅速减少,但生产的东西很多,最后消费就消失了。债务端是由权益和负债两项组成,权益中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高流动性资产。用这些高流动性资产做抵押,银行就能把钱生产出来。
银行就是生产钱的企业,只有银行是消费部门,其它都是供给部门。银行根据你抵押的权益放出多少货币,你就能消费多少。现在我国资产负债表生产端基本没有变化,主要是权益端,而权益端最大的问题在于房地产。
在银行贷款中,将不动产作为抵押物的占比非常大,超过百分之七八十,这类贷款不光是直接给房地产、居民的,还包括给开发商、政府的。房地产占中国债务端比重太大,这是中国与其它经济体最大的不同。
我国债务端最核心的就是房地产,这一点远远超过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但房地产被打压下去了,近400多万亿的资产没有流动性,银行里全处于抵押状态,所有人都在抛,但没人接。没有流动性,拿什么去银行抵押贷款?我们的信用就没了,钱贷不出来,消费就没了。
债务端只要减少,资产端就一定要内卷,所有的劳动力、生产者价格都要下降,否则根本卖不出去,只有这样,两端才能实现平衡。所以在目前的宏观经济状态下,出路只有一个:尽最大能力去扩大债务端。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股票市场。原本我的个人印象是,股票市场上涨,消费一定会上涨,但这是一个慢变量,股票上涨不会立即就有消费。
9月末我国的股票市场突然有个小爆发,效果也几乎是立竿见影,国庆那几天“哗一下”消费就上去了。所以股票市场是快变量,这一项就可以拉动消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这一渠道,向市场大量释放流动性,释放的流动性至少要抵消掉房地产减少的贷款。
市场一下这么振奋,说明这药灵。这时千万不要说“虚拟经济”“泡沫”等等,只要消费上去,经济的基本面就会好转。经济的基本面是利润,只要利润一上去,它的市盈率就有支撑了。
中国的股票市场是被严重低估的。我认为,第一,要放心大胆地进入股票市场。第二,不要怕套现,为什么要制止老百姓、企业套现?套现就是现金流入市场,他们拿了现金,不会又存到银行去,肯定会消费或者投资。
而所有的投资,背面是另一个人的消费,这时候市场一下就会活跃起来。经济非常危急、怎么往市场发钱都来不及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见效会非常快。
其次是债务市场。中央可以把地方政府的债接过来,变成长期债。地方政府的资产不是没有价值,只是回收期太长。例如,这一资产有100年的寿命,但让地方政府10年就要还债,并且利息还很高,其实地方政府还有90年的钱没收。
要确保市场的债不收缩,要把钱留在市场上,不能让钱回到银行,银行里有上百万亿,政府把这些钱借出来,投入到市场。
最后,一定要尽量恢复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因为这个市场规模非常大,只要它不涨,其它都没戏。房地产的目标不是卖更多的房子、卖更多的地,而是要让它的价格上涨、流动起来。
赵燕菁的观点强调通过房价上涨来维持债务和信贷的扩张,从而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但这种做法可能会引发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如果房价持续上涨,会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增大,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或泡沫破裂,银行将面临大量的不良贷款,进而引发金融系统的危机,对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衰退。
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一些经济发达、产业多元化的地区,房价上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会因为高房价而导致人才流失和企业成本上升,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能受到人口、收入等因素的限制,即使房价上涨,也难以对其他产业产生有效的带动作用。
在二手房方面,岳老师的判断是《》;在新房方面,岳老师的判断是《深圳新房将在6个月内售罄》。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进岳老师的深圳楼市付费交流群或找岳老师一对一咨询。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可以给岳老师点赞、转发、评论,你的支持是岳老师不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