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四普”进行时 | 蜀道上的名碑名刻

文|卜丁,图|毛凯民


陕西境内的蜀道是中国古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穿越秦岭和巴山的多条古道。在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蜀道专项普查工作中,摩崖碑刻也是重要的普查对象。蜀道沿线分布众多石刻,如著名的汉隶“汉三颂”中,位于褒斜道上的《石门颂》和故道上的《郙阁颂》都在陕西,《西峡颂》在甘肃省段内;有“陕南小碑林”之称的灵岩寺在故道上,璀璨瑰宝“石门十三品”在褒斜道上。


《辞海》封面选自《石门颂》 


截至目前,褒斜道的调查路线由眉县斜峪关开始,至褒谷口至褒城结束。褒斜道上享誉海内外的摩崖石刻莫过于石门十三品,它们原位于汉中市汉台区褒河褒谷南口西岸的石门隧道内外,该石门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开凿隧道之一。1961年“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也在“四普”的复查范围内。蜀道普查队通过细致的鉴别和绘图工作,按照标准对地表和水面以上部分进行采集。


石门水库今貌


褒斜栈道上的栈孔


除了现场采集,普查队员还需对照历史资料,完整记录历史沿革,如褒斜道上原呈洞状的石门,以及洞内外附近山石上有东汉至明清时期摩崖题刻百余方。1974年国家有关部门拨出专款,将“石门十三品”在内的17方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原位置(水下)

 








褒斜道








褒斜道调查



 

石门十三品全部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特别是《石门颂》为“汉三颂”之一,它刻于东汉建和二年。作为汉代摩崖石刻中的典范之作,它的书法以其肆意奔放、纵横劲拔、率意天真之气,备受推崇,被称为“汉人极作”,以摩崖的面貌呈现一种山野之气、山林之趣。




汉中市博物馆褒斜古栈道陈列室



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早年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问世时,封面题字就选自《石门颂》。2004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隶书邮票,收录了四篇隶书佳作,其中一枚就是《石门颂》。




《石门颂》内的“辞”“海”二字。(资料图片)


有专家评价《石门颂》《石门铭》为李白《蜀道难》的姐妹篇,不仅是汉隶极品,同时也是汉赋佳作,令无数文人墨客寄情于此。据说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曾在《石门铭》下睡过一宿,离去时深情地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汉三颂”之《郙阁颂》


与此同时,蜀道专项故道的野外调查也在稳步推进中。普查队从宝鸡市渭滨区出发,沿着古道一路向西,直至凤县灵官峡两河口。在普查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对沿线的古道遗迹进行了全面梳理。特别是在故道的普查中,重点对郙阁栈道进行了详细复查,郙阁栈道位于今略阳境内沿嘉陵江接沮水道抵汉中的位置。


蜀道专项调查队普查途中


蜀道专项调查队测量栈孔距离


郙阁栈道作为古故道由关中入川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许多历代名人摩崖石刻,其中尤以“汉三颂”之一《郙阁颂》著名,它刻于东汉建宁五年,该题刻原在略阳县徐家坪镇白崖碥嘉陵江西岸崖壁间,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现保存于灵岩寺内。这件石刻亦被国家文物局纳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郙阁颂》记录了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的故事。碑文记述该栈道析里(当地地名)段艰难险峻,士民商旅,往还苦之。东汉建宁三年,武都太守李翕到任后,“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命“衡官掾下辨仇审”修建“析里大桥”,以解危殆。


郙阁颂


竣工后,“衡官掾下辨仇审、从史位下辨仇靖为此颂,故吏下辨仇绋书此颂”,即由武都太守李翕属官、下辨(秦汉县名,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人仇审和仇靖撰此颂文,仇绋书丹,勒石纪功。


该碑的珍贵还在于历史文献大致完整,成为研究古代栈道交通的珍贵史料。根据碑文记载,至南宋绍定三年,沔州知州田光仁见原刻风雨侵蚀、剥落日甚,恐年久绝迹,乃以原刻形制大小,仿其汉隶笔法,重刻《郙阁颂》于灵岩寺。现在仍在灵岩寺奈前洞何桥边石崖上,由略阳县灵岩寺博物馆保护。


另外,《郙阁颂》文末不仅有年款,还署有撰、书人名衔(在文后另有数行,惜今已剥落不存),这在汉代摩崖题刻中很罕见,值得重视。


“陕南小碑林”之灵岩寺


位于略阳县的灵岩寺,建于唐开元年间,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四普”的复查类型,该寺地理位置属于嘉陵江边故道范围内。


灵岩寺,利用天然形成的前后两个溶洞,洞前建有殿宇楼阁。宋时,灵岩寺达到全盛时期,明清时期逐渐衰落。前洞内有明代正德六年塑造的毗卢大佛一尊,两侧为清代增塑的白衣菩萨和接引佛。洞前有大山门、二山门、大雄殿、望江楼及南北厢房等,多为清代和近代所建。后洞又名“罗汉洞”,较矮浅,洞中直立一根天然钟乳石柱,洞底有一巨石掩压洞口,洞内塑有睡佛一尊,另有石雕、泥塑佛像数尊。


灵岩寺


灵岩寺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吸引着观众,更因其丰富的摩崖题刻和碑石而闻名,故有“陕南小碑林”之称。除了上面提到的“汉三颂”之一《郙阁颂》被迁至灵岩寺嵌于前洞石崖边保护外,该寺还保存着“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也被纳入“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


两洞及周围遗存有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及碑石130余方(通)。其中,唐代题刻有2种,一种是唐开成二年的《韦行规摩崖题刻》,由兴州(今略阳)刺史韦行规所刻,位于前洞大佛左侧崖壁,楷书;另一种是《韦同彝摩崖题刻》,由兴州刺史韦同彝所刻,位于寺西侧嘉陵江东岸崖壁,楷书,具体年月不详,约在中唐。


北宋时期的摩崖题刻和碑石有6种,包括北宋至和三年的《刘拱摩崖题刻》《刘异摩崖题刻》《游药水寺诗碣》,熙宁三年的《鲜于侁摩崖题刻》,熙宁八年的《张百药摩崖石刻》,元丰三年的《刘忱摩崖题刻》等。


南宋时期的摩崖题刻和碑石有8种,包括南宋绍兴三年的《重修罗汉洞摩崖题刻》,绍兴九年的《“灵崖”二字及题记》,淳熙五年的《张子固摩崖题刻》,淳熙八年的《仪制令碑》,淳熙十一年的《王元□摩崖题刻》,绍熙元年的《李廷献摩崖题刻》,庆元六年的《蔡□卿摩崖题刻》,嘉定八年的《孙应龙摩崖题刻》,嘉定十一年的《灵崖叙别摩崖题刻》,宝庆二年的《虞刚简诗碣》等。


此外,勉县武侯祠珍藏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和洋县博物馆珍藏的南宋碑形墓志“彭杲墓碑”分别被发现于秦蜀古道的金牛道和傥骆道。它们都属于“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重要石刻,虽然“四普”普查的是不可移动文物,但像这些在蜀道上发现的重要石刻,作为可移动文物,也被普查队员一一记录在调查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