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征服自然的勇气与智慧


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时出入川蜀道路的艰险,蜀道有多难呢?我们对蜀道了解多少呢?


蜀道指蜀中的道路,古蜀道,泛指南起成都,途经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经过大小剑山,穿越广元,最终离川,向左转折至陕西褒城附近,然后沿褒河经过石门,穿越秦岭,穿越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具体而言,仅限于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至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一般指的古蜀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另一部分是从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阴平道等。

“岩碰岩哦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马帮走不完米仓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踏溪水跳石蹬,上天梯过云栈,摇晃晃的是二架子,悬吊吊的是心尖尖,难难难,路难行,行路难……” 。 位于汉中盆地和巴蜀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山脉,大巴山就是其中的一段,米仓山上有一条古道,被称为米仓道。


路线汉中—南江—巴中—渠县—合川—重庆,这条道路与韩信有着深厚的渊源,当韩信初次抵达蜀地时,刘邦并不看重他,使韩信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决定离开。萧何却认为韩信是一位稀有的人才,因此他月下追韩信,最终在米仓山找到了离开的韩信。


东汉的摩崖石刻《石门颂》“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子午道,又被称为子午栈道,路线:西安—子午镇—宁陕—洋县—汉中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是一条至关重要的通路,连接着京城长安和汉中、巴蜀以及其他南方各地,它因跨越子午谷,并且从长安南行开始的一段道路呈现正南北走向而得名。



刘邦鸿门宴后受封为汉王,他前往蜀地的路线选择了子午道,到达汉中后,为了表明自己不再有统一中原的野心,派张良烧毁了子午道,随后,韩信实施了“明修栈道”的计划,也就是修复子午道。


金牛道得名源于“石牛粪金,武丁开道”,路线:成都—德阳罗江—绵阳梓潼—广元剑阁—剑门关—昭化—嘉陵江—广元朝天区—陕西宁强—勉县—汉中,秦惠文王想讨伐蜀地,但由于山路崎岖险阻,不利于大军行动,因此秦军雕凿了一座石牛,将珍贵的物品藏于牛身后,以“牛粪”之名将其送给蜀国。


蜀王决心修平山路填平谷地,并派遣五名强壮的勇士前去迎接,最终秦国带领庞大的军队成功征服了蜀国,《雍大记》记述五丁峡:“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


褒斜道是一条位于秦岭山间的古老道路,路线:眉县—太白—留坝—汉中,连接着褒谷口和斜谷口,沿着褒斜二水穿行,贯穿了褒斜二谷,因此得名。这条道路也被称为斜谷路,是古代连接巴蜀和秦川的主要交通要道,全长249公里。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中国历史上,褒斜道的凿建时间早、规模宏大、使用年限长久。


自秦朝的张仪和司马错开始进攻楚国以来,军队的需求使得开凿能够供大部队和辎重通过的谷道成为必要,从那时起,褒斜道就一直作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通道存在,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选择了褒斜道作为进入蜀地的道路。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剑门关的鸟道蜿蜒曲折地伸展在剑山的石壁上,高悬于地面数百米,最狭窄的地方只能容纳一只脚。


太白山西侧也有一条鸟道,可以横跨峨眉山巅,行走在这条鸟道上的人们几乎都是依靠山壁缓慢前行,只有亲自经历过鸟道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蜀道的崎岖险阻。



另外步游道全长1800米,垂直落差达300米,而滑索道的水平长度为402米,高差达251米,现在,鸟道仍然保留着嵌在壁上的铁链,以便攀援,我们可以想象古代人只能紧贴着壁面小心翼翼地移动,这种经历真是惊险刺激。


整个人紧贴着石壁前行时,山风从耳旁呼啸而过,在剑门关,还能够欣赏到雄浑壮丽的关楼,感受到剑山险峻的崖壁,欣赏到七十二峰的美景,体验到蜀道原乡的文化,在这片山林之间,相信你的心境定会变得开朗豁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