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
——《商周刊》2009年02期·张瑞敏
01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张瑞敏绝对是一个伟大的弄潮儿。他一次又一次踩准时代节拍,引领海尔走向辉煌。
看海尔集团34年来,每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就可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今天,很多网友评论说:“马云都退休了,张首席,您打算什么时候退休?”
张瑞敏在央视财经《对话》栏目给出了官宣:“其实我可以马上退休,但是我现在感觉到,没有完成一件事。”
可以说,从1984年,上任开始,他就在开始逐步规划着退位蓝图:小微生态系统。
张首席对“小微生态系统”,或者说是“创客平台”,给予这样的厚望:
走过风风雨雨34年,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张瑞敏,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984年,改革开放第5年,海尔的昨天。
青岛电冰箱总厂。
员工五百多,厂区十几亩。厂前道路泥泞,两扇大门锈迹斑驳,院墙破破烂烂,车间堆满铁壶破碗,工人随处大小便,到处都是一副破败不堪的景象。一半的工人谋划调走,剩下的无心干活,管理涣散,领导说了不算,发不起工资,日子过得很艰难。最糟糕的是,厂子负债147万,已经是资不抵债、濒临倒闭。
2018年,改革开放第40年,海尔的今天。
海尔集团。
全球员工超10万,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66个贸易公司,143330个网点,用户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上千亿,旗下拥有海尔、统帅、卡萨帝、亚科雅等多个品牌。产品线由单一的冰箱,扩充到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空调、黑电、PC、厨热等多个领域,已发展成为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品牌价值1516亿元,位于全球500强企业的前100位。
正是张瑞敏的扭转乾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海尔奇迹”。
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说过:“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革新都是在企业,而不是国家层面产生的。企业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中国民族企业转型变革的关键10年,也是海尔集团浴火重生、崛起奋进的10年。
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由1955年成立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而来。最开始主要生产直流电动机、电葫芦(一种轻小型起重设备),在研制成功民用吹风机、小型台式电风扇后,才跨入家电行业。
1979年,先后开发出单缸洗衣机和滚动洗衣机。此后,只用了4年时间,就生产出6万台“白鹤”牌洗衣机。但因为质量不过关,产品销售不出去,工厂经营陷入了困境。
1984年,这一年间,就已经换了3任厂长。青岛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为了让这家老牌工厂起死回生,12月,张瑞敏被委任为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厂长。(当时张瑞敏是青岛电冰箱总厂上级公司—青岛家电公司的副总经理)
12月26日(这一天后来被确立为海尔的创业纪念日),37岁的张瑞敏正式走马上任。
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顶着刺骨寒风,踏着泥泞道路,来到这个市郊厂子。推开两扇布满铁锈的大门,眼前的一切,让他的心更冷:
车间的木头窗框都被员工砸下来烤火取暖了;玻璃破了也没有换,只是简单地挂着一块塑料布;很多人都顺手牵羊,偷厂里的东西;一些工人甚至在车间里面大小便……
但他还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白天,他与干部、工人们一起,共同拆除破败不堪的房顶,修缮老旧的车间和仓库的门窗,一起擦拭生锈的车床,清理污浊的厕所。
晚上,就和干部、员工们共同探讨如何加强工厂的管理。经过一周左右的努力,厂子慢慢有了新的气象。
工作环境整改后,张瑞敏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电冰箱技术的研发上。因为只有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存问题。
张瑞敏开始做前期的研究。调查发现,全国生产电冰箱的厂家已经有将近100家,双鹿、新飞、雪花等风靡全国,“东芝、松下”等国外产品也蜂拥而至,竞争非常激烈。
但通过分析得出,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冰箱市场的产品玲琅满目,但却没有具有导向性的名牌电冰箱。于是,张瑞敏将青岛电冰箱总厂的产品,定位为能够影响并带领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产品。
02
先觉者现行。很快,张瑞敏向老搭档杨绵绵(杨绵绵加入海尔之前,担任青岛家电公司项目引进部主任)发出了邀请。杨绵绵临危受命,接受了张瑞敏的邀请,担任总工程师和副厂长。
张瑞敏这样评价过杨绵绵:“她最大的特长在于,你本来期望的是2,她却可以发挥到10。”
信息闭塞,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他们就整天泡在图书馆里,找有关电冰箱技术的资料。
一个偶然的机会,杨绵绵找到了一本名为《电冰箱》的书,因为知识太深奥,他们又看不懂。就找到了该书作者单大可(时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授)。
由于工作原因,单教授经常需要把药品放在低温环境,便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台冰箱。他们便邀请了单教授做海尔的顾问。
除聘请单教授担任顾问外,张瑞敏还派遣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学习,之后还亲自带队去德国学习。
他们利用带回来的零部件,自己绘制出相应的图纸,然后再用单教授的“土办法”,将冰箱制造了出来,并源源不断地投放到了市场。
刚开始,这些冰箱销量不错,张瑞敏还松了一口气。
然而,随着销量的增加,投诉也不断增多,没过多久,甚至每天都会有成群结队的客户来工厂反应质量问题,但张瑞敏并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到厂里强烈要求退货,他才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妥当,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电冰箱事业,很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面对这样的状况,张瑞敏迅速采取措施:
听完中年妇女的投诉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退货,并宣布,只要有质量问题,就无理由退货。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退货几乎成为了员工的主要工作。
1985年12月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到厂里来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朋友走后,张瑞敏把库房里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一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让人把“问题冰箱”都搬到厂区院子里,并让负责人站在电冰箱前面。他开始训话,“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随后,就抡起大锤,朝冰箱砸去。
大锤落在电冰箱身上的声音,就如一声巨雷。很多职工留下了眼泪,要知道,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工资。其实,这个手拿大锤的张瑞敏,也禁不住泪流满面。
而这把大锤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码为:国博收藏092号;文物命名:1985年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
谁知这一砸,砸出了好几个质量大奖:
1988年12月,海尔创业第四年,就在全国冰箱评比中,荣获我国电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
1991年9月,海尔第一个在家电行业获得了驰名商标的称号。
1992年4月,海尔在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0认证。
这次事件后,海尔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一个关于质量零缺陷的制度,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制度”。
经过几番努力后,1986年下半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引进的生产线顺理投产,装配线上开始生产出“四星级”“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
只有市场才是试金石。出人意料的是,这款凝聚张瑞敏和工人们心血的电冰箱,居然无人问津,一台都没有卖出去。不仅“四星”让人无法接受,高达1500元的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
工人们都慌了,所有人都等着张瑞敏表态。张瑞敏心里也很着急,但却不能表露出来,他必须镇静,稳定民心。
他开始思考如何做宣传。想来想去,他采用了现场销售的方法。
又是亲自带队,让员工在商场里面试点,将自己的冰箱和日本的冰箱放在一起,一遍遍地用温度计展示冰箱制冷的能力,再从专业保鲜角度,向人们介绍“四星级”冰箱,制冷能力对食品保存的好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事实摆在眼前,顾客开始相信,海尔的冰箱物有所值。
日复一日,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人们开始接受海尔冰箱。
在北京、天津、沈阳3大城市,更是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
但是,没过多久,就有很多人反馈说不会使用,虽然有产品说明书,但是却看不懂。
张瑞敏还是亲自带领大家进行调查。终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出在说明书的翻译上,因为产品说明书是直接翻译的德国原版,除了简单的图示,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绝大多数中国的消费者,是第一次使用冰箱,从简单的说明书上根本学不会如何使用。
张瑞敏挑选出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编写出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就能看懂的说明书。
新版说明书推出后不久,客户的投诉也就消失了。
在重新设计产品说明书的基础上,张瑞敏进一步延伸,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追踪体系,为客户提供全天24小时的周到服务。
这一年,海尔告别了亏损,盈利248万。
03
“创业”和“创新”的“两创”精神,永远是海尔文化的精髓。张瑞敏首创“人单合一”的商业模式,成为海尔的制胜法宝。
1996年10月18日,海尔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能够即时洗的小型洗衣机——“小小神童”洗衣机,它很好的填补了洗衣机市场空白,很快成为一个畅销品。
可是,“”小小神童“很快又被模仿,市场上出现了 “山寨货”,严重挤压了海尔的市场空间。为此,还打过官司,但却没能保护海尔人的知识产权。(海尔人吸取教训,后面有技术就申请专利,维护权益)
张瑞敏鼓励设计人员说:“在市场竞争中,与其让别人来打倒你的产品,不如先打倒自己的产品,只有不断地打倒自己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永远不被打倒。”
在他的领导下,工程师很快推出“小小神童”第二代,不管是喷淋手还是全瀑布,全都跟市场需求密切结合。
海尔的工程师们克服短视,不断推出新产品,做到还没别人仿造出来,就又有新产品问世。
海尔热水器自上市来,销量蒸蒸日上,可“水恐惧”事件,又把海尔打回了原形。
国家质检总局曾经公布了一份瓶(桶)装饮用水质量抽检报告,报告显示,有6种饮用水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溴酸盐”。
事件一曝光,引发了全民“水恐惧”,海尔饮水机的销量出现严重下滑。
2011年6月,海尔引进以色列世界级饮水解决方案领导者——施特劳斯发明的MAZE滤芯,并研发了适合中国家庭的全新饮水产品——智饮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智能化家庭饮水方案。
空调市场的开拓,同样不是一帆风顺。
很多消费者常困惑于自己得了“空调病”,长时间吹空调很容易出现头疼,甚至感冒,但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炎热的夏季,尤其是伏天里,不用空调,着实热得让人难受。
北京的一位老太太就深受其害,不管她怎样调整空调的位置,以及出风口的位置,风总是对着人吹。无奈之下,老太太就只好写信到海尔集团,寻求帮助。
这件事情虽然不大,但却引起了张瑞敏的重视。
他马上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技术人员很快就投入到工作,对空调进行了改进,设计出一款可以左右、上下自由调节送风形式的空调。于是,市面上就有了海尔“聪明风”(现在升级为“自然风”)。
新空调一出厂,张瑞敏就在第一时间,给那位老太太送了一台。
要效率,还要效果。2004年,上海复兴东路隧道工程中央空调的招标现场,世界上各大中央空调厂商悉数到齐,各品牌的角逐已经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评比的项目是“噪音值”,要求的噪音值不得高于70分贝。
几轮PK后,场上就剩下海尔和另一个国外品牌。经过测算,海尔中央空调外机的噪音值在69分贝浮动,已经完全满足工程方的要求了,而国外某品牌的噪音值则在70分贝左右,追得很紧。
这时,距离最后一轮投标只有一个晚上了,如果不能在这一个晚上拉开差距,能否中标,就很难说了。
张瑞敏收到上海传来的消息后,即刻与技术人员展开讨论。
经过分析,技术人员一致认为:上海隧道地处闹市,再加上其他各类设备运行时发出的噪音,中央空调室外机噪音值仅仅控制在70分贝左右,还是会很吵,必须把室外机噪音降得更低,才能让隧道中央控制室和周边区域更加安静。
可是时间紧迫,仅靠国内总部的技术人员显然办不到。
这时候,张瑞敏一直苦心经营的全球技术资源整合平台的优势凸显出来。当晚,就发出一封邮件,向海尔设在美国洛杉矶、法国里昂、日本东京等地的18个设计中心,寻求技术支持。半个小时候,18个设计中心纷纷有了回复,各国的设计人员客服时差,召开了一个互联网技术讨论会。
各国的技术精英在详细分析水流速度、振动幅度,涡流声等对整体噪音值的影响后,提出方案,更换现有水泵,把机组和水泵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优化整体,经过测算,可以降低3个分贝。
理论上可行,技术上能否实现?一个小时后,接到方案的海尔中央空调研发经理带来好消息,可以实现。大家欢呼雀跃,此刻,张瑞敏也和大家一样,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提出降噪想法,到方案出台,再到技术检测通过,只用了4个小时。
最终,海尔赢得了为上海复兴东路隧道工程配套中央空调的竞标。
同样,“非典”期间,海尔拿到杀菌中央空调的订单,张瑞敏带领海尔又打了一个漂亮杖。
计划4天,实际用了不到一天,完成了从方案,到出样机,再到30台海尔中央空调生产下线,被运往天津,最后安装的整个过程。
04
在张瑞敏之前,销往国外的中国产品,往往是低廉、劣质的代名词。国外消费者根本不认可中国产品。
中国企业能不能走向世界?中国经济能不能参与全球竞争并进入世界先列?都中国品牌能不能成为中国崛起的先锋代表?都是未知数,仍需,而且是必须继续探索。
海尔品牌肩负了中国产品走出国门的重担。1990年,海尔开始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首战目标就是德国。
到了德国后,海尔人发现,那里险象环生。德国的海关和商品检验局根本不相信,海尔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而且,海尔冰箱比德国的冰箱价格高许多,这更加深了德国人对海尔产品的怀疑。
面对德国人苛刻的挑剔,张瑞敏没有退缩,他坚信只有在德国获得了市场认可,成功后,才能轻松地进入其他国家。
为了证明海尔冰箱的质量,张瑞敏想了一个出奇制胜的办法:
揭下海尔冰箱的商标,和其他十几个德国品牌的冰箱混在一起,让工人们尽量将十几台冰箱的明显特征都去掉,直到肉眼看不出是那个牌子为止,最后才请检察官去检验冰箱的质量。
结果所有冰箱都合格,检验管根本就无法辨认出海尔冰箱。尤其是再制冷、除霜、噪音这3项指标上,检察官挑出来认为质量较好的3台冰箱,竟然都是海尔冰箱。
德国人简直惊呆了,他们还是不太相信,于是又做了一个测试:用绳子将冰箱吊起来,在冰箱上喷满水,然后通电,看看是不是会导电。一番折腾后,还是没有挑出什么毛病,他们终于心服口服。德国经销商立马下了上万台的订单。
1993年,德国的《TEST》杂志,对市场上的家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在检测的冰箱中,海尔冰箱位列质量第一,比德国、日本的冰箱评价都要高。
从此,海尔打入了德国市场,成功实现了迈出国门的第一步。
也是1993年11月9日,海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从此,海尔有了更坚实的支持。
张瑞敏说:“什么时候,美国人不再认为海尔是中国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海尔在美国就算成功了。”这时张瑞敏的世界名牌之梦。
占领美国这个工业产品的制高点是每一个海尔人的愿望。然而,美国对海尔的产品设定了大量限制,严重阻碍了海尔的国际化进程。
张瑞敏面对开拓美国市场的难题,选择了在美国建立海尔工业园。他希望这里成为海尔进军海外的桥头堡,能够在美国传播海尔的价值理念,同时,保证海尔能够顺利地进入工业发展的高端区域。
1999年4月30日,南卡罗来纳州坎姆顿(Gamden)迎来了海尔美国工业园落成典礼。与此同时,还设立了纽约营销中心以及海尔美国总部。张瑞敏“三位一体”的规划部署完成。
20世纪末,中东市场一直是韩国人、日本人的天下。虽然张瑞敏早已对中东市场垂延欲滴,渴望把触角伸入这里,但绝非易事,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的对手太过强劲。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也不是盲目行动。张瑞敏组织了专门的团队进行研究,还几次派出考察团,赴中东研究市场。经过认真调研,张瑞敏做出判断,采用兼并的方式推行本土化。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海尔兼并了一家中东的厂商,企业虽然不大,好歹也算是有了一个基地。
2002年,海尔集团宣布进入“世界家电王国”——日本。在此之前,就对日本市场进行了很多调研和考量,深知这比当初进入德国市场难度系数还要高。
海尔先是在日本的大阪与东京分别设立了研究中心和设计中心,聘请日本设计师。
投其所好。日本的单身女性很多,这些女性很忙,而且使用洗衣机的频率高,但传统的洗衣机体积庞大而且耗水,不适合在相对狭小的单身公寓使用。于是就研发出“缝隙产品”,专门为单身女性开发一款女士洗衣机。
后面,还专门为日本医院开发出半导体冰箱。
在南亚市场,海尔同样在印度浦那设立了工业园,并且还设置了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这也是海尔热水器在海外投产的首个工厂。
在这边,立足用户痛点,海尔研发了一款抑垢净水洗热水器,经过净化后的水质硬度大幅降低,还可以延缓衰老,深度清洁皮肤,减少刺激。
南亚由于电压不稳定,经常停电,海尔就在热水器里添加了防电墙黑科技。15年来,8100万用户,0用电安全事故。
时至今日,海尔在全球遍地开花,海尔已不再只是青岛海尔、中国海尔,而是国际海尔,全球海尔。
2004年12月26日,海尔正式启用由中英文共同组成的新标志,告别“海尔兄弟”时代。新标志的设计突出了时代感,英文笔画比以前更简洁:“a”少了一个弯,代表海尔人认准目标永不回头的精神;“r”减少了一个分叉,代表海尔人向上、向前的决心不动摇。
张瑞敏用了20年,创造了“海尔”品牌。从引进“琴岛——利勃海尔”贴牌代工的中国制造,到“海尔集团”的自主创新的中国创造,张瑞敏所向披靡。
一次,一位台湾记者在采访时,不解的问张瑞敏:“你这样拼命干,信念到底是什么?”
张瑞敏回答:“孙中山先生说过:‘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我信奉这句话。”
做大事的人是深邃的,孤独的,而他的事业也是永无止境的。34年来,张瑞敏获奖无数,他的卓越成就,罄竹难书。
2001年,荣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沃顿商学院讲课,兼并红星的案例被写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
2002年,以张瑞敏为人物原型的电影《首席执行官》上映。
2003年2月,张瑞敏荣获《东方时空》“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称号,是唯一一位获奖的企业家。
2016年,入选《财富》(中文版)发布的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
…………
张瑞敏的桌上常年放着泰坦尼克号模型,他说:“做企业如同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每一步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能让海尔这艘大船沉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瑞敏秉持“第一性原理”,不断实现了企业的“非连续性”发展。这位民族英雄告诉我们: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