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补肾是阴虚体质的调养关键
阴虚的人总是越晚精神越好,深夜人们正在熟睡的时候却是他们精神最好的时候,阴虚的人总喜欢熬夜,多被人们称为“夜猫子”。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体内的气血不均衡所致。阴虚的人其气血的运用时间与常人不同,他们多半会把自己的气血用在晚上,而在白天,做起事情来却是没有精力和力气。
这里所说的“长久”就是指一个人的寿命能尽其天年,而津液布扬是“尽其天年”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津液要布散到周身,濡润全身的器官关节。如果津液亏损,就会引起肠燥便秘、咽干、口燥;如果阴津不能濡润皮肤腠理,那么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粗糙,出现面容憔悴的老态;如果阴津不能渗入骨腔、化精生髓,髓海不足,则胫酸无力、耳鸣目眩,鼻干目涩。
阴虚的人适合长期食用燕麦、玉米、海带、苹果、山楂等寒性食物,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体阴虚的症状。此外,患者还可以自己做一些补阴的汤,比如鲫鱼汤、鸽子汤等,由于这些汤类的主要制作材料都有改善阴虚症状的作用,所以,用其制作而成的汤也有同样的功效。
【多食滋阴食品,少食辛辣】
多吃养阴食品
阴虚体质者的养生关键在于补阴清热,滋养肝肾。人体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故阴虚养生者应以滋养肝肾二脏为重点。
在饮食方面,阴虚体质者禁食伤阴损阴的食物,如温燥的、辛辣的、香浓的食物和油炸煎炒类食物。对于阴虚体质者,食物的烹调方式适宜采用焖、蒸、煮、炖等方式,使食物清润温和,避免上火伤阴。
此外,食用炖煮肉类时也不可为了味道而放入过多的茴香、八角、大料等,这些调料极易使阴虚者上火,加重阴虚。此外,像羊肉等燥热性食物,阴虚者最好禁用。
阴虚者可多食用些水果,起到清润滋补的作用,像葡萄、柿子、梨、苹果、西瓜、莲藕等。
新鲜的莲藕对阴虚内热体质者有很好的改善效果。闷热的夏季把新鲜的藕榨汁,有着很好的清热功效。
阴虚体质者可适当地食用些寒性或平性的食物,从而减少燥热之症。此类食物有小米、大麦、黄豆、绿豆、芹菜、豆腐、海带、冬瓜、西瓜、菠菜、柿子、菠萝、荸荠、百合、茄子、竹笋、黄瓜、藕、海蜇、田螺、蟹等。
阴虚者也可适当地进行些清淡的滋补,此类食物有蜂蜜、松子、鸭肉、桑椹、蛤蜊、牛奶、豆浆、香蕉、番茄、白砂糖、黑豆、白木耳等。
合理饮食,避免误区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饮食应清淡,特别是阴虚火旺者更应减少食用“生火”、“生痰”的大鱼大肉,应食用清热滋阴的食物。这句话说来简单,实际操作时却容易陷入误区。
清热不是喝冰水,多食酸甘可生津阴虚体质者喜冷饮,特别是五心烦热时喜用,饮用冰凉的饮料或开水,胸口就会十分舒服。可是,体内的虚火并不会这么容易就消失。它只是被冰水暂时压制,很快就会“死灰复燃”,而且更加旺盛。
阴虚体质者不妨适当吃一些酸甘味的食物,如石榴、柠檬、苹果、枇杷、山楂、枸杞子、橙子;也可选择性寒凉的食物,如荸荠、莲藕、菠菜、冬瓜、丝瓜、苦瓜、甘蔗等。在中医学中,有“酸甘化阴……寒凉滋阴”之说,阴虚体质者可在不同季节食用时令水果和蔬菜,补益脏腑、益气生津。
烹饪宜清淡,能生吃的就不要熟食“鱼生火,肉生痰”,阴虚体质者是不是就非得将鱼肉“戒掉”呢?我们说,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阴虚体质者也不例外。在诸多蛋白质来源中,肉质精细的动物蛋白最适合阴虚体质的人,如兔肉、鸭肉、猪肉、蛤蜊、牡蛎、乌鱼、鲍鱼、海虹(淡菜)、银鱼等,只要在烹饪方法上讲究技巧,就可以避免“生火、生痰”的问题。
阴虚体质者的饮食应清淡,因此食物的烹饪方法应以炖、煮、煲、蒸、焖为主,少吃煎炒烹炸的食物,不宜调味过重,特别是过量放花椒、辣椒、桂皮、生姜等温燥、辛辣的调味品,这些调味品只会令虚火更旺盛。
应当注意的是,涮虽然与炖、煮、焖等烹饪方式相似,但现在流行的麻辣火锅等只会令食物越涮越“热”,阴虚的人吃了之后阴气耗损得就更厉害了。
除了鱼肉外,阴虚的人吃蔬菜时如果能生吃,就不要熟食,因为将蔬菜烹熟之后就会降低其阴凉滋补的功效,像莲藕、菠菜、苦瓜、黄瓜等还是以生吃为宜,或在开水锅中焯烫一下凉拌食用。
是滋补而不是进补阴虚体质的人尤其是女性,身材通常比较消瘦,而在民间一直有“瘦则进补”的说法。有些人认为,既然不适合吃羊肉、狗肉等燥性的食物,那么干脆多吃点桂圆、龙眼、
荔枝,它们不是还有补血的作用吗?其实,这些水果、干果虽然具有补益作用,却实为温补之品,与滋阴补养正好相反,甚至民间有吃一颗荔枝就等于在体内生“三把火”的说法。虽然略有夸张,但足以说明这些温热食物对阴虚体质者的不良影响。除了温热的水果外,羊肉、瓜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也应少吃或不吃。
阴虚体质者不是不可以补,而是一定要补得正确,除了滋阴润肺的水果蔬菜外,平日也可以吃猪骨髓、银耳、燕窝、糯米、蜂蜜、山药、芝麻、莲子、百合、木耳等食物,无论是煮粥还是煲汤都是不可多得的上等滋补
【按摩特效穴滋阴降火】
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上用得最多的一个穴位,可以算得上这条经络上的明星穴,尤其对于现代因为压力太大而时常感到心烦意乱、想发火的人来说,更是一剂常备的清肝泻火“药”。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它的旁边是奇经八脉的冲脉,在足底部与肾经的涌泉相对。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能调节十二经的气血,而肾经是气血的源头,这两条经脉相合的地方阴血必然会很旺盛,所以称为太冲。
迎香穴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按摩迎香穴,可治疗鼻炎、鼻塞、鼻出血、鼻窦炎、流鼻水、鼻病、口歪、面痒、牙痛、感冒、胆道蛔虫症等。
按摩方法: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两组。
肺俞穴
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主治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等。
按摩方法:每晚临睡前端坐,两膝自然分开,双手放在大腿上,头正目闭,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吸气于胸中,两手握成空心拳,轻叩肺俞穴10—20下,然后抬手用掌从两侧背部由下至上轻拍,持续约10分钟。这种方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能健肺养肺,助体内排痰浊,预防感冒。
中府穴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两手叉腰立正,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是云门穴,由此窝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处即是中府穴。此穴位不仅能调补中气,还能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嗽、气喘、胸满痛等病症。
太渊穴
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穴性属土,土能生金,补中气之力最强。具体位置是仰掌后,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处。此穴位除了调补中气外,还能止咳化痰,通调血脉,治疗肺炎、扁桃体炎、心动过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