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我在法国待过后,大部分人第一句话会说:“哇,真好,你去了这么一个浪漫的国家。” 紧接着就会问:“都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法语是不是特别好听?”
这时我只能无奈的笑笑。
浪漫?没错,法国绝对是个又“浪”又“慢”的地方。这里的人浪起来和你喝杯咖啡就能跟你回家(当然我可没试过,只是会有朋友被这么拐带走)。慢起来可就更没谱了:想看病?提前一个月预约;想入住学生公寓?提前两年排队;想办长居?等着吧,带好材料,坐等一整天,忍受办事处老太太的白眼和不耐烦,临了告诉你,有新材料需要补交,下次再见。
至于“法语是世界上最美语言”的说法,让我们来追根溯源。当阿尔萨斯洛林被德国占领之后,整个地区的人民被要求使用德语进行交流,于是都德在最后一节法语授课的课上表达自己对“母语”的热爱,这是多么自然的情感流露。而我们仅凭对小学课程的记忆来判断别国语言是否迷人的行为,是否有失客观?
以上的例子,就是我们对法国的“刻板印象”。何为刻板印象?这是我在“360百科”上找到的定义: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这种“固化定型”,有时源于个人的经验总结,更多的时候,则是源自口口相传的资料信息,实与不实,有待考证。虽然我对刻板印象不敢苟同,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总会遇到被“固化”的时候,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去为别人“定型”。
在法国,我遇到了不少这样的情况:
“你们做饭都非常好吃,特别是麻婆豆腐,真是绝了。在中国,人人都会做饭是吗?”嗯。。。我接受你的赞美。
可是有时的情况却让人不那么愉快。
上语言学校的时候比较清闲,我就跟着同学一起去打工。我们的工作是在卖场做销售,跟着不同主题的卖场在法国各地跑。
通过我的观察,法国北部的经济相对南部差一些,这不仅体现在这个区域的购买力较弱,也表现在人的状态上——这里的人思想更保守,眼界也更窄。人们很少愿意为试用过的产品买单,却会一圈一圈走过我的面前要求试用产品;更不要提他们聊天时的自恃清高和自以为是的幽默了:
“听说你们国家的月收入就100欧(那时折合RMB700元),哈!”
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哈什么哈,是在炫耀你们的工资高了几欧吗?当然我是个有教养的人,所以我只是微笑回应他们:“您也许需要多读报纸。”
仅仅为了保证自己那脆弱的优越感,这些人大概对很多亚洲人发问过,但这些问题的确会一次又一次加深他们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他们被自己洗脑了。
另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快发生在赫尔辛基。为了能够把在法国豢养的猫咪带回家,并让他们在旅途中享受更好的待遇——与我们一起坐在客舱而不是货舱,我特意选择了芬兰航空,并为两只猫咪购买了机票。
中途在赫尔辛基转机时,海关满眼谴责的问我:“你把猫带回去是为了吃吗?” 是啊,我们吃狗,我们吃猫,我们啥都吃。那哥们儿认真的看着我,好像我提前三个月带猫咪打针、植入芯片、准备材料,为他们购置机票、旅行袋,真的是为了带他们回家大快朵颐。
我多么希望此刻我听不懂英语。强忍爆发的冲动,我白了他一眼:“天哪,你是这么对待你的家人的?” 那人尴尬的撇了一下嘴,放行。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也许我反应比较慢,没有能快速想到最好的回答,可那份对人们不明所以却夸夸其谈的愤慨,即使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满溢胸腔。
人们总是喜欢“互相伤害”,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对别人存有刻板印象,无论善意与否。大到国家间的调侃,小到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似乎都能“总结”出点什么。“苏联老大妈”说明俄罗斯女人都是胖的,“假货”都是我们制造的,说到黑人我们第一想到的是抢劫和暴力,还有“女司机”、“男护士”,这些“刻板印象”都成为了我们认知人事物的首层屏障,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所以,为了减少刻板印象对我们的干扰,不妨尝试增加阅历,积累经验,提升判断能力;避免道听途说,妄加非议。莫要让固化的假象,毁掉我们对真正世界的感知。
投稿通道 1:芳华的日记小岛
投稿通道2:【人在旅途:征文投稿】
【人在旅途】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