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惭愧,好久好久没有认真读一本书了。
今天谈一下我对公众号的碎片式信息以及碎片式价值传递的看法吧。
微信公众号刚开始流行不久,我一下子就关注了一百多个公众号,很兴奋也很欣慰,觉得能读文章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而且当时还挺自以为是地认为,喜欢关注并阅读公众号文章的人,都是有点精神追求的人。理所当然地,我很自然地把自己,也归为有精神追求的并且喜欢阅读的文艺青年这一类。于是每天的习惯就是打开订阅号,翻看感兴趣的文章标题,然后开始选择性地,并且囫囵吞枣般地浏览。就这样,这个习惯持续了一年多,每天我都很强迫性地打开手机,浏览各式各样的文章。可是,我却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一塌糊涂,接收到的信息全是碎片化的,没有系统性的,没有源泉的,文笔粗糙的碎片信息,不仅没有让我涨知识,甚至反而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就拿形形色色的公众号来说吧,我觉得写手和读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观点来源于写手,是在TA的知识结构、阅历、感悟力、同理心、价值观、教育背景等等的前提下总结出来的。TA可能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花了1~2个小时,但是这些论点或者观念,都是之于以上讲的所有的总和,并且这只是局部的观点,可能因为字数限制,也可能因为写手为了写爆文堆砌而成的故意引起共鸣的内容而已。像我们这些读者,看一篇3000字的文章,估算只需要3分钟,3分钟内,我们被短期灌入了一种观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地认同了,但是3分钟之后,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写手总结出来的论点抛诸脑后,只留下“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的印象,更不用说一天、一周、一年之后,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影响力了。即便真有一篇文章,能在3000字内写得恢弘大气、深入简出、字字珠玑、跨时代跨文化和专业点评,但这也仅仅是作者知识与思想下的沉淀物,对于读者而言,由于迅速浏览,其实跟过眼云烟没什么区别。
碎片化信息最大的特点是“碎片”。换言之,这些信息都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论述型的文章,普遍的写法就是抓住一个热门事件,然后找出论点一二三,论据一二三,甚至很多论据都是有待核实的。比方说很多爆文里会写到“我的一个闺蜜XXX”、“我的同事XXX”、“我的同学XXX”、“我采访了500个年薪XX的女性”,然后写一些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事件经过,最后总结出跟论点方向一致的结案陈词。翻开一些大V公众号,经常会有针对某个话题,上个月的文章是正方,这个月的文章变成了反方。奇怪的是,这两篇正反方文章看似逻辑都互相不打架,都能说服同一批读者。就好像看《奇葩说》,我们一会被正方说服,一会又被反方说服。但节目完了之后,通常只记得诸如“陈铭太能讲了”、“詹青云逻辑好强”、“颜如晶辩论技巧不错”那些,他们分别讲了什么观点,相信大部分奇葩说迷都得往回拉进度条才记得。
碎片化信息的第二个特点是“快餐”。在这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接受新的信息最希望的就是“快”。就像很多人没有耐心去看共23集,每集1小时20分钟的哈佛大学最热门的课程《哈佛幸福课公开课》,这可是世界最顶级学府最热门的课程啊。但是我们却希望能有一篇文章,把幸福课的精髓快速总结出来,好让我们用仅仅3~5分钟的时间去阅读,并且阅读之后我就能掌握幸福的真谛。显而易见,看1840分钟的幸福课视频,和阅读3~5分钟的幸福课总结性文章,两者的效果是相差极大极大的。还有,很多作家写过的句子,经常被拆分成几句名言金句,再添油加醋被写成公众号爆文,读者津津乐道,殊不知,可能作家写这些句子的背景,跟写手分析的,有可能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碎片式信息经常不分前因和后果,只管句子本身。当然,这也是“图快”。
碎片化信息的第三个特点是“为了抓眼球”。起那些强迫症看了忍不住去点击的标题,分析明星的热搜事件,把名人的某一种特质夸大几倍,等等。标题起得越来越矫情,内容写得越来越假,论点选得越来越牵强。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博点击,博赞,博认可,然后良好的点击率与公众号的价值(盈利)挂钩。不仅仅公众号文章,资讯类文章也是,比方说一起普通的车祸事件,标题加上“女司机”之后,可以让点击率翻10倍。
关于碎片化信息,我觉得,凡事分两面。对于写手而言,这反而是在培养逻辑能力,因为TA得在短短3分钟内要让读者迅速认可TA的观点并点赞转发。同时,要是经常写作的写手,本身就是不停地强化TA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写作可以让人变得睿智,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否认过。能写出爆文的写手,不一定是好作家,但一定是一个逻辑能力较强的人。TA肯定懂只追求“快准狠”的读者,知道什么能让他们瞬间认同。但是对于读者而言,碎片化阅读只会让人变得大脑迟钝,懒得去思考,会变得注意力涣散,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矛盾化。尤其对于那些只浏览论点就点赞,只阅读不思考的假读者。
这些几乎每篇爆文出现的一二三式建议,失去了深奥的、内涵的、哲理性的背景之后,只剩下简单粗暴,我们的大脑就像被强奸了一样,事后感觉很疲惫很抽离。几天后自问从中获得了什么?答案经常都是NOTHING!
于是,我下定决心,拒绝碎片化阅读,宁可花长时间去吃透一本书,也不要像看流星雨划过一样刷大量公众号文章。像当年冯仑的“无字天书”理论一样,要把这些书中的哲学也好,知识也好,真正地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好比金庸小说里的大侠练内功,将这千千万万的文字,变成我自己的符号,并且与我的灵魂身体融汇,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我。希望有一天,当我读了足够多的书之后,我能呵气如兰,温文尔雅,有独特的视角和思想,双眸能闪出智慧的光芒。
就像严歌苓说过的:读书,是女人变美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