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伴随好多年了。最近在混沌大学学习,每上一课就要求写一篇文章,虽然这个写作没有字数的要求,但是写文章需要其他学友评论的,根据其他学友的评论给你综合得分。于是我要想得到学分就要思考如何让他们人看一次就给我学分,一旦不通过是需要花钱重新启动评分的。当然这是自由的过程,从查看他们的学分记录中,大部分人是不写作的,但我本身每天就在写作,把课后写作作业当作每日的写作练习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回到我的问题,那就是我听了很多不同大师的课程,让我自认为眼界看扩了很多,但实际上我个人的变化很小很小,而我有对课程也是反复的听,可是总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么说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学了那么多没有卵用。
是什么导致这种结果的了?我想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听到一个见解,对我个人改变的到底是什么?那先不用回答,再引深,听到一个广告,对我会产生什么改变?再深入,在初高中学习考试课程,对我个人产生了什么改变。在引深,如果玩一个人游戏,这个游戏的一般规律掌握后,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会百折不挠的思考解决方案,最后自己总结出一套策略,这个过程改变了我什么?
好了,其实这些问题我也没有整理完,但是既然如此想的也就写出来。前三个问题,都是一个新事物进入我的认知边界,它的出现就如雷达屏幕上的亮点,这表明了我们的无知,但是这些外界之物并未引起我们不安全感,而是吸引了我们。
前两个和第三个问题有一个区别,第一个如果仅仅听过,当时感觉好有道理,自己怎么没有想到,但是让人生气的事,这种状态下,我很容易把这个观点给忘了,这需要时间来完成。第二个例子,它通过不断的重复重复,将广告引入我的微信潜意识,几乎可以在一个完全没有这个广告的情景中突然想起这个广告来。第三个问题,新知识打破了我们的认知边界,但同时扩建了认知边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组合实施。也就是说学习就是打破原来,扩张,掌握,新建边界。
既然前三个问题已经完全阐述完了学习的过程,第四个问题的意义何在?我为了考试学习过很多课程,这些课程如果没有当时的练习完全记不住,也就是会成为第一个问题,但是即便是考试用到了,一旦不再使用我就会彻底忘掉,从物理学的理论我做了负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得到了零,当然还会留下来一些入佛骨舍利的宝贝,除此大部分都被遗弃了,被动遗弃的。而在第四个问题中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只要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都会深刻的记住这个事件前后细节和过程,为什么?两种投入方式,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学习是先打破再扩张,当时需要不断巩固才能掌握,而研究出来的结果,结果不会忘却,过程也会非常清晰,几乎和时间都没有关系。这算不算是另外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式学习方法。是不是太难?
研究式学习方法太难可以降级,那就是学习到一个理论,把它用至少五次,这五次完全是自己搜索出来的应用,而不是想学习课程完了看看习题那样初级,而是给出一个理论,先理解清楚,让后找完全不同的情景去试用,自己找到这个理论的边界。是不是发现,这和玩游戏想策略差不多了。当然这都是初级的,仅仅为走上研究式学习做基础练习,这是我一时所想不一定正确,但我会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