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和亮哥聊到关于护肤的文章。
他感慨,关于护肤美容这类话题,无论是知乎还是微信,高质量的答案都少得可怜,基本上都是在聊个人经验和技巧,没有什么有趣有意义的东西。
微信公众号里也唯有一个化工博士及护肤品配方师所撰写的文章在他看来是合格的。
没有他生物博士的背景,我这个“不求甚解”、“随波逐流”的小白对这样的现象有另一种看法。
没错,作为小白,我们或许更愿意信化工博士的知识,但绝对更爱听网红博主们的故事。
知识是理性为冰冷的,故事却是感性而温暖的。
我们大概无法想象自己作为氨基酸或水杨酸是如何生活的(在一堆学生物的同事的谆谆教导下,我终于记住了这两种成分……的名字)。却能够轻易地将自己带入那个“丑小鸭”的过去,从而怀揣着要变成“白天鹅”的心情,去实践某种改变。
好有意思,我们明明活在故事里,却依旧需要源源不断的别人的故事而推动自己的剧情发展。
2)
从渴望故事的角度讲,偶像剧绝对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它是人类欲望的合集。通常,有颜,有钱,有权,有爱,有恨,有离,有聚,有真,有幻,有平平淡淡,有轰轰烈烈,或许没有十恶不赦的大反派,但一定有一个集万千美好于一身的主角……
它的结局通常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就像人们所渴望的未来。我们明知它“纯属虚构”,却有大多真实的细节将我们牵绊,好像在看自己的故事。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和闺蜜两个人一起看宋承宪的《那小子真帅》。最后男女主相遇的雪景,我们一共来来回回看了八遍。好像那些雪也飘到了自己的心里。
那时,我们喜欢的是谁?是剧情里的角色吗?是出演的明星吗?
大概都不是,而是那个在心底里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3)
昨天,看完《星你》之后,我激动地发信息告诉闺蜜:
“你造么,偶像剧是青春期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偶像剧,世界就不会那么柔软和多情。”
闺蜜无情地回复:“你已经快要迈入更年期,不要再想着人家青春期的事啦。”
正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从动画片到爱上偶像剧,我们也记不起是哪个瞬间让“偶像剧是精神鸦片”的观点生根发芽。
我大约从高中起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偶像剧,只有在寒暑假回到家时,才会一部接着一部地看剧。在后来,到了大学,忙着所谓的“正经事”,几乎不再接触电视剧。大学期间唯一看过韩剧是李钟硕的《doctor异乡人》,还没看完。《星你》也是近两天心血来潮才看的,以至于闺蜜一脸嫌弃、女同事一脸惊讶“你之前没看过”。
而一看,居然就入迷了,2天内刷完了21集,1秒钟都不曾跳过。在少女时代关心的还是男女主的颜值和剧情,到了如今一边看一边问的问题是“这部剧究竟哪里让我痴迷”、“为什么我会对男主产生好感?”
问题虽然无聊,答案却可以有趣。每个答案都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
4)
和几个90后的同事聊天,聊到了郭敬明。
我们坦然自己曾经也是他的迷妹,在青春刚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文字为我们编织了一张美丽的网。
那时候,我买了12册最小说,当做自己的珍藏。在新华书店站着翻完《悲伤逆流成河》解决,流着泪从书店离开。
后来,我也追完了明晓溪的所有小说。在《泡沫之夏》连载的阶段,就守在文学网站,一遍遍刷新。
再后来,我谈了自己的第一段恋爱。对方不帅不富不聪明,可就是他让我体会到了书里所讲到的心动和迷恋,已经没讲到的离别和决绝。
或许青春有太多槽点,也大可以对过去的喜爱与珍藏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在某一个阶段,它是来渡我们的。
5)
那时,正值青春叛逆期的我们,可以说最不信赖的就是父母,而偶像剧却是我们的圣经和人生信条的来源。
比如:
① 要美,美就有人爱
② 要善,善良的人运气不会太差
③ 要爱,轰轰烈烈地恋一场
④ 要有钱,有太多问题可以用钱解决
⑤ 要执着,即便经济/职场/亲情危机也要爱下去
⑥ 要牺牲,因为爱TA胜于爱生命
⑦ 要有缘,相遇本身就是最大的巧合
⑧ 要接受,人生本就是苦乐参半
⑨ 要坦诚,即便遭遇困境也不要通过欺骗的方式将对方与自己分开
⑩ 要承认,很多时候爱是没有结果的
⑪ 不要欺负/太重视你的竞争对手,否者很容易将男主推向TA的一方
⑫ ………………
还有一个终极问题:一个爱你的人,一个你爱的人,你选哪个。
仔细想想,那些观念和道理基本都是主流的,让我们期待爱情,同时学习如何去爱。
我总认为“相信偶像剧/言情小说的少年不会变坏”跟“学钢琴的小孩不会变坏”一样成立。
6)
前天,和大学室友聊天。聊及另一个室友已和男友分手。原本是大家眼中的金童玉女,可还是在远距离中分道扬镳。室友说:“幸好还有你这一对,让我们继续相信爱情。”
对于他们而言,我这段维持了五年的恋情就是一种美好的可能性,在她们失望绝望的时候,还不至于对爱情本身产生质疑。
也许归根结底,护肤品、偶像剧和言情小说存在的意义都是展现一种美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