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也看不到别人的好,就是庸人更容易膨胀,可能是被猪油蒙了心。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当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有一些增加时,就会产生对自己的认知偏差,自信心就会光速膨胀,直到到达一个高峰(就是愚昧山峰),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会自信爆棚,很容易陷入自负不自知,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然于心。然后停在这个山峰,认知水平停滞不前,并且藐视一切。
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受到什么刺激,发现自己原来做不到,接受不自己的平庸,意思到自己愚蠢,就会跌入绝望之谷,突然明白,原来自己什么不知道。
什么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比如说我们常见到的:各类归因偏差、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沉默成本、后视偏差、幸存者偏差 ... 等等 都属于认知偏差。
(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是一种晕轮效应)
苏格拉底有一段关于达克效应的对话:
有人问神:有没有人聪明过苏格拉底,
神说:没有,
苏格拉底不相信,
他说“ 无所知而仅知其无所知者 ”会被称为智者?
于是他四处寻找 果然没有发现比他聪明的人,
他说“ 我是智过此人,我与他同是一无所知,可他以不知为知,我以不知为不知…我不以不知为知 ”
最后得出结论“ 他无所知而自知其无所知 他们无所知或所知微 却幻想其无所不知 ”
这就是达克效应: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无知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 总以为自己知天下事。
产生认知偏差是由于认知缺乏而导致的,就是没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没有办法正视别人的水平。
莎士比亚说 “The fool thinks himself to be wise, but a wise man knows himself to be a fool.”
老子在《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论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一个宇宙 同一个道理 …
插入一个小知识:把达克效应用在归因上面(如下图):
(韦纳的归因理论:“达克本尊”在面对自己/他人成败的归因方法)
达克效应里,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努力和能力,把自己的失败归于运气差和任务难度高;会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和任务简单。
【(ˉ▽ ̄~) 切~~ 如果交给我,我也能很容易完成啊,还会比他做的好】
有时候会过高估计自己已知的东西,同时低估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容易出事儿的往往是不知道的东西。那怎么避免D-K效应 ?
其实达克效应其实是研究人的两个能力之间的关系。
你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水平和你对这个技能的自我评估的能力【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你对自己的技能在人群中处于什么位置,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在认知的过程中,就需要顿悟。
顿悟也称灵感。指通过领悟明了和发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通常发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原理解决新问题之中,它是一种突变的过程,某个强烈的偶然因素,仿佛一道电光,使人豁然开朗。
它产生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与抑制区域中的某些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学习是通过对事件的模式或意义做突发性的重组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如果没有顿悟的过程 人会陷入“达克死循环” 但是顿悟之后就会开始开悟之坡的攀登,(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许多个愚昧山峰,然后不断的克服攀登,有没有人能达到)
一、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接受自己,承认自己无知,《黑天鹅》书里提到一个方法:
建立【反图书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储备没读过的书。你的知识越多,你的反图书馆就越大。书架上那一排排想读又没读过的书,时刻提醒你自己的无知。
可能不一定有用,因为可能有时候即使知道自己不行也不愿意去提升。
二、多进行沟通交流:生活需要不断的鞭策和听取别人的想法,通过他人了解自己,他人的意见反馈,与行业大神的比较,时时警惕掉进盲目自信的陷阱之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也可能不一定有用,因为可能会盲目的觉得啊他只是能BB,或者听到即止,听了就觉得自己做了。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祈祷有人(事)能推你下绝望之谷,这就是人 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大家都一样。
但是希望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持(要坚持好好活着,要坚持开心)。
虽然爬上一座绝望之谷,还会遇到下一座,但是你的谷底是别人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