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释义: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
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
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
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
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注释:
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妇人。
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秋作:秋收劳动。田家:农家。秋作:秋天的劳作。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
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惭:惭愧。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时韩信少时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洗衣老妇见他饥饿,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功高封楚王,以千金报答漂母。此诗以漂母比荀媪。
三谢:多次推托。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下原注:“宣州”。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将此诗系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李白往来于宣城、历阳之间。
个人赏析:
整体概述:这首诗是李白所作,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投宿农家的经历与感受,真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农妇荀媪的感激与惭愧之情。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点明诗人投宿的地点为五松山下,“寂寥”直接道出其内心的孤独落寞,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描绘了一幅秋夜劳作图,“秋作苦”体现农民秋日劳作的艰辛;“夜舂寒”写出邻家女子在寒夜舂米的凄苦,从侧面反映出田家生活的不易。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荀媪恭敬地端出菰米饭,月光映照在洁白的盘子上。“跪进”表现出荀媪待客的真诚与热情;“月光明素盘”,以明月映照素盘的画面,营造出宁静而温馨的氛围,同时也暗示出食物的简单质朴。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诗人以韩信受漂母一饭之恩的典故自比,深感荀媪的款待如同漂母之恩,自己却无以为报,故而再三辞谢,难以下咽。这两句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惭愧与感激之情。
小知识:
漂母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企望报乎!’……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