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为什么需要批判

一,数学为什么需要批判?

          第一, 因为数学没有物质世界检验,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例如物理学的理论对不对,我们通过实验结果就知道了。所以只能通过批判完成证明。自己的认识总是片面的,必须由其他人批判才能看到自己不足和错误。

最重要的是科学要保持自我忠诚。

          第二, 因为数学目前没有制定推理和证明的规则,对一个问题的论证,三言两语还勉强应付,几十页上百页的推理和证明,没有人不出现错误。

        第三,由于数学家普遍不懂逻辑学,不懂语法与修辞,几乎所有的长篇数学证明论文都是错误的。几乎所有的数学奖励都是错误的。

第四,数学没有建立时时清理错误的机制,大量的错误被再次利用,进入下一个命题证明的恶性循环当中。

第五,数学家群体普遍的精神疾患和智力低下,固执地认为自己是站在智慧的高点。所以需要有人告诉它们都是智障。

第六,演绎证明某事肯定是,归纳说明某事在实际上是有效的,溯因仅仅表明某事可能是,所以溯因是推理中较弱的一种形式。溯因整理成为一个命题叫做猜想(证明猜想是告诉你结果,让你按照规则找出原因-过程的必然性,把道理讲清楚)。

我们证明一个数学命题就是一种整体上弱势溯因推理,每一个局部需要强势演绎推理,这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超出了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家大脑里如果还残存一丝智商,就不会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费马大定理。

况且,一个事实可能有多种原因,我们要找到那个必然的原因,并且用演绎推理证明就是它。好比逆水行舟,又好比盲人摸象。

二,数学的需要

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科学-艺术-思想史上,数学与一个国家的进步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在当今世界竞争中,数学在开拓民族精神的战场上,在提高民族精神境界的软实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数学和逻辑学-语言学最高使命都是使得我们尘世生活更加美好。判断一门学科好坏最后标准,是看它提高民族精神境界的能力如何。

            数学问题多如牛毛,从日常生活的数量加减,到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计算和推导。数学主要来源不是纯粹的想象,而是现实生活,来源于世界和宇宙。于是,我们思考的武器不能仅仅是数学,而是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一切可以借助的学科。

            数学批判对象主要针对已经被学术界认可的问题,或者是已经发表过的文章,这是因为数学定理从来没有系统地全面地检查,人们完全不知道以往的所谓证明对不对。

          数学与批判学的关系,就如烟与火的关系,哪里冒着数学的黑烟,哪里就有批判的火星。

          数学已经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显示无限的活力。而数学批判学与数学严重脱节,没有把数学的时代精神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没有成为数学时代的喉舌。

          数学与批判应该是血与肉的关系,数学的肉,只有依靠批判的血来提供营养和免疫细胞-免疫蛋白消灭病原微生物。

        当一位数学家宣称自己证明了一个命题,扪心自问,是不是可靠?有没有漏洞?这里就需要批判才能完成。

数学对逻辑学和语法修辞,应该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数学只有从批判学中获取激情和营养,经过批判学的锻造,才不会孤单不会恐惧。只有经过批判以后的数学,才能敲响前进的战鼓,才能飘扬起让人奋发的战旗。

我们为什么需要数学批判学?

          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失去人生的目标,数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批判学的不断敲打,数学就会走向堕落和狂妄。

          普通数学家与数学批判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数学思维是零星散乱的,浅薄的,不自觉的;后者的数学思维是自觉的,成体系的,深沉的和持久的。

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数学批判的理由如下:

          首先,人与动物区别之一是在于人有反思,即自我意识和反省能力。动物不会追问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人不一样,多少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他要赋予超生物的意义,我创造的知识有没有价值,到底对不对?完成一个数学证明也是一样,应该问一问,到底有没有错误?自己的认识总是片面的,必须由其他人批判才能看到不足和错误。

        其次,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须的光线所激动,人却关注遥远星辰所发射出来的无任何功利性质的光线,这是明其道,不计其功。朝闻道,夕可死矣的哲学精神。

        现代数学,一刻也离不开批判学。这是因为数学目前没有推理规则,三言两语还勉强应付,几十页上百页的推理和证明,没有人不出现错误。只要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长篇证明都是错误的,例如邱成桐证明论文62页,文章中大量的错误内容,他以估计和不确定的词项(概念)代替证明。

        第三,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世界观的渴望和哲学信仰的追求,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问题更加尖锐。旧数学已经土崩瓦解,数学真理的标准必须重新确立。在数学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数学何等需要严肃的批判来拯救自己。

        一个没有经过批判的所谓数学定理,总是被怀疑牵着鼻子走,例如最近中国青年数学家陈杲-韦东奕-许晨阳的工作全部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数学没有物质世界加以验证,缺乏批判的数学理论,总是猥琐的浅薄的,它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更不要说吴文俊张景中胡编乱造的机器证明。

        第四,数学难道不需要批判吗?人无精神,便如槁木;文无精神,便如死灰。数学文章,文风刻板,缺少一种神采飞扬、引人入胜的文风。数学文章总是板着一幅脸,用一堆枯燥的概念陈述内容。数学文章使用的词汇也是玄而又玄,缺少活泼生动的叙事。缺少审美的意境。真理是由无数个闪闪发光的层面镶嵌而成,表达真理的形式也应该不拘一格。

        张益唐陶哲轩陈景润等人的论文,语法错误和混乱,缺乏必要的文科常识。

        第五,数学的想象力。数学是用概念囊括各种关系的,所以,数学一刻也离不开想象力。贫困的想象力只能产生荒谬的理论和结果,例如陈景润-张益唐-陶哲轩-安德鲁怀尔斯-帮别理-迈克尔阿迪亚。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有限的。想象力是运动的-开放的-无限的。它的背景是观点-立场-方法和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和文化素养。

    数学是从天地万物中提取抽象出数量概念,与纯粹文学中的联系是不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学中无可非议,在数学中必须一 一传递才能联系,并且每一个概念都是需要正确定义以后才能使用。

        第六,科学是在逐一消除错误的过程中建立起来。而伪科学往往是刀枪不入,无法证伪,例如陈景润的陈述。科学则是强烈认识到人的不完善性和不可靠性,假如我们只讲科学成果,不讲批判性方法,怎么能够指望普通人将科学与伪科学区分开来?科学方法比科学成果更加重要。我们要告诉普通人,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是怎么样完成的,它经过了哪一些曲折和错误。

数学中的错误太多了,可以说信手拈来,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杨乐-张益唐-王元-潘承洞-柯召;邦别里-迈克尔阿迪亚-安德鲁怀尔斯-法尔廷斯-陶哲轩-丘成桐-伊万尼克。重要的名人几乎全部都是水货,更不要说袁亚湘-席南华-周向宇-田刚-蔡天新-刘建亚-展涛.....这些假货。

四,,怎么样才能发现数学理论中的问题

(一)从经验中发现问题。

1,只要现有的数学理论还没有或者还不能对此作出解答(在数学中叫做证明),就构成经验性问题,例如费马数是否都是素数,欧拉把n=5时的费马数因式分解后就推翻了原先的假设。

2,只要解答内容出现语法错误,就构成经验性问题。例如陶哲轩:“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算术数列”。主项“素数算术数列”,谓项“任意长”,肯定判断谓项不能周延,而“任意长”就是周延了。违反语法规则。

3,从结论模糊语言中发现问题。例如,丘成桐的“卡拉比猜想与蒙日-安培方程等价,解出方程就证明了猜想”;“方程至多有一个解”;至多这一句话含义是:1,否定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解。2,可能一个解也没有。如果一个解没有,卡拉比猜想就不能成立。,

3,经验性问题类型:

1),对经验性事实没有统一的理论,例如哥德巴赫猜想,我们无法逐一试验每一个偶数,只能借助逻辑学-哲学-语言学,殆素数理论错误百出,只要看数学家使用的错误语言(殆素数-充分大)就可以立刻明白。

2),现有理论与经验事实或者逻辑规则出现矛盾,例如安德鲁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违反三段论公理。

(二),从理论中发现问题。

一些数学命题的主项极为复杂,是一种变化率的变化率(二阶逻辑),例如黎曼猜想,费马大定理,货郎担问题,三体问题。

证明这些命题是不可能的,人类不是神仙,不能站在神仙的地位思考问题。

企图证明这些,不是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而是通过对理论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

1,理论本身逻辑矛盾而产生的内部理论问题,即集合概念主项是否要一 一验证?

人类能否处理集合概念的无穷?

例如黎曼猜想的主项是一个集合概念,显然无法对所有的零点逐一验证。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最近,上海复旦大学一个萨比沈维孝,宣称解决三体问题,此人对逻辑学一窍不通,他以前的工作也全部都是错误的。动力系统和混沌理论只要用逻辑划分以后,就十分明确。)。

2,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逻辑问题。

Frey将费马大定理转换成为一个椭圆曲线方程,古山志村猜想每一个椭圆曲线方程都是可以模型式化,Kenneth Ribet证明了Frey方程不能模型式化,安德鲁怀尔斯证明了古山志村猜想成立,两个理论之间产生了矛盾,只能是一个对,一个错误。不同理论之间的冲突是一种整体的矛盾。正如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不能统一。

(三),观念-立场-方法论问题。

数学证明到底要不要制定规则,数学科学共同体能否接受规范作用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公理化证明和形式化证明都是无法万无一失,只要检查一些重大数学问题的证明就可以发现,所有的证明文章都是可以找到错误,有错误的数学证明可以容忍吗?

二,怎么样评价发现的问题

(一),新颖性是否具备科学性。

在数学命题的证明中,有些人使用了新概念,但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定义,即种加属差方法定义。例如“充分大”“殆素数”,这些新概念不具备科学性,一个用于数学证明的概念,必须做到专一性-科学性-稳定性-可以检验-系统性。没有科学性谈不上可行性,更谈不上新颖性。

新颖性也有两类:

一是常规性问题,例如计算圆周率方法更加简单和准确,特点是预期程度>科学问题>背景知识。

另一是革命性问题,例如人类无法给出一个无穷多的二阶逻辑问题的全部证明,即变化率的变化率,让我们搞清楚了人类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有限的。特点是我们发现的科学问题大于预期程度,大于背景知识(科学问题>预期程度>背景知识)。

哥白尼日心说是革命性进步,开普勒椭圆轨道是常规性进步。

(二),需要性与可行性。

例如物理学的超玄论(m理论)是统一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是迫切需要的,但是无法验证,因为人类无法制造几万个大气压和几亿度的温度,不具备可行性,只能用数学来概括。而数学也没有解决高维度的理论,什么是大于4维的几何空间?一个问题无论怎么样符合需要,如果条件不具备,只能搁置。(丘成桐的卡拉比-邱歧管是胡闹,没有任何依据设计的,他就连什么是4维空间也不能用几何画出来)

五,,怎么样表述问题

(一),问题的指向。

1,判定性问题,即“是什么”。例如,e是一个超越数。

2,描述性问题,即“怎么样”。描述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例如张益唐“有无穷多个素数对。它们相差小于七千万”。把主项“小于七千万的素数对”分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限定主语(素数对)的定语“小于七千万”与主语分拆,并且把谓项“无穷多”放在后面,违反语法规则。描述不清楚,因为全称判断主项必须周延,就是对判断的外延全部断定,人们不知道张益唐说的是“所有的小于七千万的素数对”,还是“某一个素数对”是无穷多。

3,解释性问题。即“为什么”。例如,素数为什么有无穷多个?因为,如果素数是有限的,就会出现自相矛盾。

(二),问题的预设

1,应答区域。例如:哥德巴赫猜想是问,大于4的偶数是否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而陈景润的应答区域是:

或者N=P’+P";或者N=P1+P2P3。

应答区域的设定对于研究工作极为重要,如果客观上问题是设定在应答区域内,那么,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就是一个正确的问题。他将引导研究者较为顺利获得成功。如果客观上问题不在设定的应答区域,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将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他将导致研究者在一个不存在的应答区域枉费心机。

2,问题的范围或者限域。

即应答区域。区域越是具体,越是明确,越是狭小,方向性和指导性越强。反之就越弱。例如陶哲轩“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算术数列”,“素数算术数列”是一个集合概念,包含了无穷多种,是不合法的命题。数学命题只能是普遍概念或者单独概念。

四,第一因问题。

        第一因问题无法讨论,因为没有比科学家自身更加了解科学的极限了。高能粒子加速器不断发现新的亚核粒子,第一因和第一推动力依然是不解之谜。

      牛顿-爱因斯坦-霍金所有的一流科学家都是逃不脱这一关于宇宙最高规律的追问。因为,它实际在追问上帝是谁?宇宙最高智慧最终设计者是谁?英国皇家学会问牛顿,万有引力的起因是什么?牛顿回答说,我只能发现它证明它,但是不能解释何以有它。爱因斯坦也是无奈地承认,相对论在宇宙开端处无效。

这是科学注定无法回避的硬件问题,牵涉科学最核心的本质。以往科学只是不断发现揭示物理学的运作和定律,但是为何如此运作,为何有这些定律却一无所知。不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就无法揭开一切本源性问题:宇宙起源-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焦点在:宇宙在时间上有无迄止,空间上有无边界。展开讨论很快陷于矛盾中。

六,世界观问题。

有人认为,某某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这是非常错误的。真理是相对科学而言,科学的本质却是否定的,科学是在不断自我否定过程中逐步接近真理。根本不存在永恒真理,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七,,数学语言不能违反语法,数学内容不能违背事实,例如“红色基因”“江山就是人民”

八,重大数论问题的误判标志着人类智力识别系统全面崩溃

人类智力系统包括两个大的子系统

一是纯粹精神系统,由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数学,绘画组成。它虽然需要从外部吸收营养,但是,它的智力结构是自我识别的。

二是人类的原始感觉与自然结合的系统,人类从最初的发现,例如从火的利用,种子的人为栽种,牛羊的人为驯化,简单的止痛,人类逐步掌握了一些自然知识。第二系统的智力自我识别是建立在是否可以重复的基础上,并且沿用至今。

当第一类知识渗透到第二类时,奇迹发生了:由最初的物理学化学发展到:蒸汽机,电,以致到人造卫星,预防医学,现代农业,.....。

由于第一系统的进步,人类发现可以用第二系统的知识产物——机器,去改造第一系统,计算机帮助人类思考。计算机完成第一系统无法完成的事情,例如大规模计算和绘画。

人类真的以为自己可以改天换地了!

殊不知,人类第一智力识别系统都是处于崩溃中,第一系统中可以检验的内容只有数学,就是说,人类纯粹的智力识别只有借助数学才能检验,同时也检验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是否正确。人类自我完善的系统就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绘画语言学。怎么才能知道逻辑学语言学哲学是对还是错误?

客观上只有数学才能检验。

欧几里得几何在第五公设出现一点点问题,把数学家吓坏了,我们的智力不能自洽!幸好,我们可以建立另外一套无矛盾的几何,鲍耶和高斯等天才及时解决了问题。

罗素悖论纯属无稽之谈,但是,把数学家弄得半死。

真正能够检验人类智力系统是否自洽的只有数学并且只能是数论。微积分,拓扑学,概率,几何,...。无论哪一种最后都是要归结为数论上来。

数论中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内容是什么?

黎曼猜想,费马大定理,哥德巴赫猜想。

费马大定理的错误,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错误证明有100年,标志着人类无法识别自己的智力系统!人类智力从此可能走下坡路了,人们发现,我们对严重影响人类智力的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无能为力。高智力高昆(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邓、陈景润都是这种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等都是大脑变性,叫做退行性病变。一种不可逆的病变。

如果,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的错误无法纠正,就是说人类群体不能发现是错误的,那么,就标志着人类第一智力系统不能自洽。

人类不能预防错误,无法不重复错误,犯了错误也不知道也不能自行纠正。

我们人类愚不可及。企业家会说,你不能怪我们,我们有利润的干扰。你们数学家都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我们更加不能了。

谷山志村猜想(椭圆方程模形式化)不包括弗赖方程(椭圆方程),如此荒谬的内容,我们数学家装作没有看见,从v布龙到陈景润一代代数学家都是弱智吗?

人类智力已经全面退化,我们生活在错觉与幻觉中。

文明是一个群体条件的产物,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人群的活跃,人的一定数量。有个性,有专长的人能够生存。人群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能产生智力和创造,还有有周边人群的鉴赏力,如果没有周边人群的欣赏,文明就会与世隔绝直至消亡。文明一旦隔离,就会丧失创造力。人群如果没有创造力,就会自我毁灭。数学是一个孤岛,只有一棵树,还要砍伐,不是找死吗?没有植被,水土流失,就没有营养。

安德鲁怀尔斯,陈景润,张益唐,陶哲轩充满了人气,人气不等于科学素养,学问就是不断修正先入为主的人气。只有规则才能保存数学的命脉。数学不认为民间数学家是入侵者,数学也没有原住民,数学的脉络是来自科学文化逻辑学哲学。数学不支持有神(权威)论,当然也不支持无神论。

为什么需要制定数学推理规则

农村插秧时,如果距离短,比如一米或者两米,很容易插得很直。如果10米,20米,假如没有拉一根绳子,是不可能插秧很直的。拉绳就是规则。

数学推理就好比插秧,三言两语可以无误。如果几十个词项-几百个词项,几十步上百步推理,要保证没有错误,是几乎不可能的。推理规则根据学科内容不同,会有很多种限制。需要数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制定。

如果没有数学推理规则,那么,每一步推进都需要与前面的结论对比,有没有出现矛盾。前面如果与5步,有5个阶段结论,A,B,C,D,E.第6步F,就需要与每一个结论A-B-C-D-E对比。即F与A是否矛盾?F与B是否矛盾?F与C是否矛盾?....。

制定完成以后,最好设计软件,每一个步骤用符号代替,输入电脑,完成初步检查。如果没有误差,再进一步分段审稿。这样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论文的逻辑正确。

数学是人类智力系统最主要的问题,数学是人类智力系统自洽的标志,是不依赖外部物质世界,自我完善的逻辑认知系统。

科学最主要的工作不是歌颂光明,而是暴露黑暗。科学是在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永远是科学的主题,蘑菇云升起了人类的智力的辉煌,批判家就要登场了,思考核武器的未来。考古学家发现过许多史前人类遗迹,就是说人类文明已经灭亡过好几次了。

二十世纪数论波澜壮阔,数论成果大爆炸,惊天地泣鬼神,其实,数论成果不会大爆炸,爆炸的只是错误信息,因为数论的成果产生成本十分巨大,数论存在2000多年,成果就是那么一点点,以至于任何一个数论学者都不会错过这些知识。

谎言与真相不能在同一时空下,我们不仅仅是数学历史的揭秘者,还应该是数学未来的预告者。

我们通过确认史实加以澄清,通过分析有所洞察,检查数学家的证明过程重新辨认,遵守逻辑学规则就是数学的普世价值观。

经过无数数学家的错误使得我们的内心已经悄悄地与数论这只怪兽拉近了距离。

历史的严峻在于,如果没有这些巨量的错误,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漫长的数学错误磨难,体验令人窒息的寂寞,我们就难以洞察数学,严酷的数学历史是,如果数学家不能独立完成自我审判,不能正视教训,不能把错误和荒诞记录在案,不能完成必要的清算,就不能对数学的危机和凶兆敲响警钟。

数学需要“认识你自己”的任务落在一个没有自由思考的国家,具有最敏感最危险的结果就是身败名裂。

变化才是真相,而不变往往是一种期待和执着,在真相与执着目前,哪一个力量强大,一定是真相。强者一定选择活着真相中。弱智活着幻想中和偏见中。无论你如何选择,事务一定会按照向真相方面转化。主动改变会获得相对的主动权,被动改变让事务的惯性强迫自己改变,丧失了机遇。学会放下过去的执念,才能创造未来。生活和教训只能向后理解,学习和进步必须向前运行。向过去的教训中积累力量,才能走的更远。关注能够长期影响前途的事务,不要为一时取得的胜利违反规律。

让我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去认识数学,改造数学。

官僚群体的利益,超越了朝廷的总体利益。官僚永远是国家的主人,朝廷只不过是招牌。时代的悲剧,是你个人能力再怎么强,也逃不出历史的局限,中国现代的历史局限性,就是每一根柱梁的迅速腐朽,没有人能够避免塌方。世道很烂,你又有理想,身处其道怎么办?孔夫子说:“邦有道则士,帮无道则隐”。

用数学批判创新

开展数学批判可以:

1,用群众(数学系的学生和老师利用检查论文的逻辑批判软件)批判代替审稿,去中心化-类似商业共享模式-共同审稿。

2,用群众批判代替数学家不讲信用,降低成本。类似麦当劳统一商品质量。

3,用批判杜绝撤稿(杜绝可逆支付),节约时间成本,监督执行成本。

4,数学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降低数学家不讲学术道德监督成本。

5,用批判形比特币改进数学的生产关系,解决依靠关系人情发表论文。

6,数学论文段落结论与逻辑软件点对点技术,检查细节。

7,类似连锁店的阶梯审稿,第一阶段,小段落;第二阶段,整体逻辑和陈述语法;第三阶段,公开批判阶段。第四阶段,正式发表。

这是审稿的生产力创新。

 安德鲁怀尔斯和法尔廷斯,菲尔兹奖桂冠下的数学赝品-费马大定理证明错误百出 - 简书

数学教父王晓明说:丘成桐,菲尔兹奖桂冠下的数学赝品-证明卡拉比猜想错误 - 简书

佩雷尔曼,菲尔兹奖桂冠下的数学赝品-庞加莱猜想证明错误 - 简书

陶哲轩,菲尔兹奖桂冠下的数学赝品 - 简书

张益唐,晨兴数学家桂冠下的数学赝品-不懂数学证明:证明孪生素数猜想中的错误 - 简书

数学教父王晓明指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桂冠下的赝品-哥德巴赫猜想是一群白痴在胡闹 - 简书

数学教父王晓明指出:用机器证明数学定理就是人工智障 - 简书

数学命题证明为什么这么难-逻辑对数学最后致命一击 - 简书

数学教父王晓明指出:罗素悖论被一群白痴数学家误解 - 简书

黎曼猜想--迈克尔-阿迪亚证明黎曼猜想错误百出 - 简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