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兔子看电视的时间多了起来,我心里有些不高兴;过马路时,有红灯,车没来,他也侥幸地冲过马路;不催兔子学习,他不会主动提起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家里尽管一大堆书,兔子好像读绘本和经典书籍的愿望不够强烈。
育儿书看了不少,孩子的问题好像没有少多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
我不让兔子看电视,我和他爸爸手上却总是拿着手机,晚上希望他最好9点睡着,我就可以放心地看手机了,虽然我主要在看育儿、写作类的文章。但孩子是不知道我看什么内容的,他只知道我在玩手机。
我有时候也会心急,眼看兔子上学快要迟到了,等红灯,没车时,也会拉着兔子的手一溜烟地冲过马路。
我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不强,不太善于条理清晰地规划时间,发散性思维还可以,但是严谨的计划性思维还有些欠缺,或者说我本身就是一个所谓的崇尚自由的人,但这样的自由很有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没能协助兔子,设计一份合理的暑期时间安排表,让他做到心中有数。这点上,我还存在欠缺。
很多时候陪兔子读绘本,都只是表面装装样子,实则心不在焉,总是想着快点完成读绘本的任务,就有多余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和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了。
殊不知,孩子的世界,讲直觉讲感受讲信任;大人的世界,讲规则讲方法讲目的。
我们总是想着,在孩子面前,凭借大人的一点小聪明,蒙混过关,这就好比在大师面前玩低级的魔术一样,孩子的直觉很敏感,他们很快就能拆穿我们这点“小伎俩”。
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曾开展过一项大规模的儿童研究。他们挑选了不同家庭背景、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的2万名孩子,作为研究对象,搜集各方面的细节,目的主要是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成绩?
结论大跌眼镜,对孩子学业影响不大的是:家庭和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每天给孩子读书,母亲在孩子上学前不工作……
以上种种行为不都说明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吗?不都是父母为孩子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吗?
而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史蒂芬•列维特用一句话回答了这个实验的意义——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质,即“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而“父母为孩子做了什么”,影响并不大。
父母说出来的那部分,没有多大意义;父母做出来的那部分,才是影响深远的。父母做出来的那部分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父母无法教育孩子,只能做到影响孩子。
父母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只是起到催化剂的功效,其核心构成还是父母自己的行为本身。
要想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自己回家就要经常读书。著名作家曹文轩的妹妹曹文芳,也是一名作家,她的女儿彭冬儿,2008年江苏省高考榜眼,接受记者采访时,曹文芳说:女儿之所以能考上好大学,与喜爱读书有很大关系,好多年,都是一张长条桌,女儿在一边做作业、读书,我就在她旁边读书、写作,孩子耳儒目染,受我的影响较多。”
父母情绪平和,不用棍棒教育,不打骂指责孩子,孩子也会学着情绪平和,遇事有耐心。兔子班上有个同学,人很聪明,但脾气刚烈,经常在学校和同学打架,邻居说,这个孩子,在语文期末考试中,一道简单的作文题被扣了五分,回家遭到爸爸一顿狠打。
父母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孩子,首先要从自身的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做起,做到以身示范,树立榜样的力量。
学着跟很多发达国家的居民一样,即使深更半夜,家长也不闯红灯,不存侥幸心理。
看到流浪可怜的人,力所能及地掏点小钱给别人,表达一下同情心。
在小事小非上,尽量不与同事、朋友、邻居发生争执,得饶人处且饶人。
……
这一切都要靠不断地浸润,影响,需要岁月的积累,父母一直不放弃自我成长,孩子内心深处,就会潜移默化、化骨无形。
孩子们学会了这些“好行为”,将来的人生之路,自然会越走越幸运。
回到我的育儿困惑,回到大多数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却养育不好自家孩子,终极答案只有一个——从来没有一种育儿方法是灵丹妙药。
所谓的育儿方法,不过是父母的日常素养,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的体现。
当我们还在困惑教不好孩子时,多问问自己:我们真的是一个合格的好家长吗?
因为育儿的本质从来都只是育己。
(喜欢请点击左下小爱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