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发自内心的感情
——读李镇西《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读了李镇西的《教育为谁》一书,书中李老师谈了对德育的一点看法。一段时间来很流行感恩教育,感恩老师、感恩父母,许多学校开展了类似“我给妈妈洗脚”的活动,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些活动的时候心里总有点那么不是滋味。我绝不否认孩子应该照顾体贴父母,当父母老去,照顾父母是应当的,可是,我看到许多有关感恩父母以及感恩老师的片子和文章时,总觉得不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德育方式。
最好的德育是怎样的?李镇西说出了我心里的话。“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所谓“积极”说的是行为文明规范,符合公民精神;所谓“生活”指的就是我们(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学校的所有成员)每日每刻彼此交往的状态。我校的德育更多的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气息,一种感染……如何让日常生活充满德育因素而又尽可能了无痕迹,这是我校的德育追求。”自然而然,了无痕迹,这也是我心里最好的德育。
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并不存在天然的必须的感恩。他对老师、对家长的爱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不是专门教育而来的,不能强行绑定孝顺或感恩。我对于某些含义的孝顺也是不赞同的。比如子女给父母下跪,开展类似的讲座台上台下热泪盈眶,甚至痛苦流涕等。父母和子女、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我理想中的感恩是做好自己,并不需要特别的施加教育去感恩,大家都是平等意义上的交流,拥有自我的交流,没有谁高人一等,大家是平起平坐的,没有等级之分。某种层度上,我觉得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没有不尊重家长之嫌。在父母能自理的情况下,也不需要给父母洗脚,人人不是应当自己洗脚吗?但是孩子也必须承担一部分家务,那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应承担的责任,而不是为了感恩,我们互不相欠。作为父母,不是天然就应该让人感恩的,某些人打着孝顺的幌子要求子女服从自己,是封建社会父为子纲糟粕的延续,是等级制度的遗留,没有实行的价值。我希望孩子和家长、老师在一起,状态是放松、自在的,不需要去思考我是不是孝顺、是不是感恩这些问题,我们自由的交流,不卑不亢,展现自我真实的状态足以。
所以我反感这样专门的感恩教育,教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做真人,他就会拥有健全、健康的人格,他自然而然就会和父母、老师建立深厚的感情,会对父母抱有深情。本来,我们做父母也好,做老师也好,并不应该抱有让孩子感恩的心态。我们参与了孩子的成长,看到生命如花开,这个美好的过程就是我们得到的。说句不好听的话,孩子从未要求我们把他带到这世上来,但是只要我们真心爱孩子、尊重孩子,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爱父母。至于老师,作为一门职业,我们获取了应得的报酬,不应强迫孩子感谢自己,教育过程里收获的真情是对我们额外的奖赏和收获。(李镇西语)发自内心的尊重、平等,才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把人看做人,不管他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和我们一样人格平等的,权利平等的,难道只是因为生了个孩子我们就自然而然可以摆起资格来吗?
“你的孩子因你而来,却并不属于你”。真正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只有我们自己,父母也好,孩子也好,寻找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孩子,你不需要感激我,感情上或物质上都不必,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依附任何人,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