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又读了一遍《论语》,所谓温故而知新,整理了一下论语中孔子直接表达出不喜欢以及明显厌恶的行为和人,以便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个性鲜活,有明显喜好的人,对于人的喜好厌恶,《论语》中直接表达孔子喜好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直接用恶,耻等这样的动词评价,一种是用名词去形容一个人 比如 贼。一种是用无语的又带有情绪方式评价 比如 吾何以观之哉? 通过这样方式的表达对人事的厌恶在论语出现有30多处。
通过整理大体总结孔子讨厌的人主要有三类 :
1、没有道德原则的人
2、没有道德准则还要破坏道德准则的人,
3、没有道德准则还要伪装有道德准则的人。
其中巧言佞者是孔子尤为不喜欢的,属于破坏道德原则的一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人。
论语中直接表达对巧言令色的不喜欢就有三处
子曰:“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篇》
孔子说:“模棱两可的语言会使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判断变得混乱。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篇》
孔子说:“满嘴花言巧语而表现的举止优雅的人,绝不是德高望重之人。”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篇》
孔子说:“夸夸其谈、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这些都是我的一个朋友(即左丘明,相传为《左传》的作者)不屑一顾的事情,我对这样的事情也感觉羞耻;
孔子一生致力恢复周礼,推行圣道,对于混淆视听,鱼目混珠这种干扰道德准则的行为是极为厌恶的。所以在《论语·阳货篇》中有用‘恶’这样的动词表现出自己的对这类行为尤为厌恶,如下: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篇》
大意是:“我讨厌用紫色的代替红色的;讨厌充满靡靡之音的郑国音乐,来搅乱正统音乐的品味;讨厌用强嘴利舌而却使国家倾覆的人。
巧言在论语中可以与佞划等号,佞即利口善辩、佞者是孔子厌恶的 可见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论语·先进篇》
另外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说起话来恬不知耻,希望他在行为上有所不同就难上加难了。”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篇》
也就是认为佞者巧言令色的背后也不会真正有什么好的心思和行为。
我们能在《论语》中看到这样一个例子,讲的的就是孔子的一位学生(宰我)在一天中最好的时间段内睡觉,孔子对这件事是这么说的:“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出东西,垃圾建造的墙上贴不住泥灰。这种情况下,就是去鞭策又有什么用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要去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我听他说什么,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这个人以后可能做什么。但是现在,当我要去评判一个人的时候,我不得不在听他说什么的同时,看看他这辈子要做什么。就是像这样的年轻人,使我不得不改变评判人的方法了。见《论语·公冶长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首先并不单是宰我白天睡懒觉就要如此批评他,而是因为宰我就是一个善于言辞辩驳而行动却不一致的,孔子曾对自己的弟子分类: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论语·先进篇》
可见宰我是长于言辞,而且在论语中可以看到也有多次曲解质疑孔子的思想 如 《雍也篇》中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虽然善言语,但容易逞口舌之能而不切于实际。孔子轻言重行,如此评价确实是很重的。
另外从一个相反的例子可以也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巧言善辩者是和“仁”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
有人说:“雍呀,他是仁人,可惜短于口才。”孔子说:“哪里一定要口才呀!专用口快来对付人,只易讨人厌。我不知雍是否得称为仁,但这不是用是否利口擅辩来评判的呀!。”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篇》
冉雍作为孔门十哲之一,虽无辩才,仁则仁矣,对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看重一个人的本质,如何评价一个人是看其内在修养和本质决定的,对于内在修为不够,只会夸夸其谈,言辞不穷,只会招人厌烦。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孔子如此讨厌巧言佞者。孔子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言之有物,言之有仁 且能够言行一致。那么我想孔子也是高度认可的。
后记:本文主要针对论语中孔子在言语中直接表达出的喜好厌恶 进行摘录和并根据个人理解进行简要说明,并不着眼于儒学整体的价值观去评价。另外原本打算将这30多处描述孔子的喜好厌恶写在一篇中,写着写着发现涵盖的面太大,无奈精力笔力有限,驾驭不了,只能拆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