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昌盘桓一日两夜,晨跑至长江之滨,见水鸟掠波,江涛拍岸,远山含黛处隐着屈原的诗魂、昭君的倩影。暮色四合时再临江畔,伍家岗大桥如卧波长龙,对岸山影被薄雾揉成淡墨画,夕阳为江水泼上金红釉彩,待农历十五的圆月挂上天际,桥灯便次第亮起,碎成满江星子。
高铁载着一身江风驶离宜昌,五小时穿行鄂皖苏三省,车窗外的风物从楚地的苍莽,渐变为江南的温润。抵达南京时,暮色已浸浓了街巷,高中同窗早候在站台,手里攥着酒店房卡,笑意里裹着经年未改的热络。夜市的烟火气漫过街巷,鸭血粉丝汤的鲜、活珠子的香、梅花糕的甜,在舌尖上织出南京的第一重味觉记忆。酒酣耳热后踱过胜泰桥,秦淮河的夜风带着水汽拂来,岸边灯火在水里漾成碎金,同窗说这是江宁杨家圩,是秦淮河最娴静的一段。
枕着秦淮水声入眠,清晨便踏着露气在河畔开跑。晨光刚漫过马头墙的翘角,河面上笼着薄纱似的雾,岸边老柳的枝条垂进水里,搅碎了倒映的亭台画榭。石板路上偶有晨练的老人打太极,动作轻如流云,与远处明城墙的垛口相映,倒像是从明清的晨光里走出来的。跑过文德桥时,看水里的影子被脚步踏碎,忽觉脚下的青石板或许也曾印过李香君的屐痕、吴敬梓的长衫。
气温不算炽烈,跑过三两个桥洞,汗水已顺着额角淌进眼眶,视线里的河景都蒙着层水汽。正抹汗时,雨点儿毫无征兆地砸下来,起初是稀疏的凉,转瞬便成了瓢泼之势。雨帘里的秦淮河忽然活了,岸边的朱漆栏杆被洗得发亮,游船的画舫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倒像是《桃花扇》里的场景从戏文里漫了出来。雨水混着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淌,T恤早贴在背上,跑鞋踩在积水里,每一步都溅起水花,却偏不肯停——许是被这雨中秦淮的野趣勾着,又或许是骨子里那点执拗在作祟,只管踩着雨幕往前冲,听雨声在耳边呼啸,看自己的影子在湿漉漉的石板上被拉得忽长忽短。
终于奔回酒店时,浑身早已湿透,脱鞋的瞬间,“呱”的一声闷响,鞋里的积水顺着指缝淌出来,在地板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望着镜中头发滴水、脸颊通红的自己,忽然懂了这趟奔跑的意义:就像这秦淮河,既淌过六朝金粉的绮丽,也经受过兵戈铁马的凛冽,却始终在晨光暮色里静静流淌,把坚韧藏在温婉的水纹里。而我们,不也常在汗与雨的交织里,跑出属于自己的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