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自觉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勤俭节约、清正廉洁。“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这句出自《宋史·范纯仁传》的古语,告诫人们: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关于节俭,孟子也曾讲过“俭者不夺人”这样的话,意思是说,生活俭省而有节制的人,是不会去跟别人抢夺权力和财物的。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无论是自然界所创造的资源,还是供人们加工成品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能满足人们所需;反之,如果取时无量、用时浪费,那将始终无法满足需求。当须知,“修身养性心如玉,纵欲贪色形成魔”,当谨记,“奢则妄取苟且,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时刻保持“生则有所为,死亦无所贪。但留两袖清,留于后人鉴”的气节,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古往今来,国人皆十分重视、崇尚节俭。苏轼“房梁挂钱”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苏轼在4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十分注重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又将每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份,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苏轼还把节余下来的钱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发展事业、创造辉煌的内在要求。1936年、1939年,美国记者斯诺两次深入延安采访,在他看来,克勤克俭的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是一支“神奇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缺枪少弹、缺衣少粮,但具有“东方魔力”,闪烁着“兴国之光”,并赞叹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上帝也征服不了”,“是无法打败的”。历史一再证明,养节俭之气,践奋斗之行,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我们党创业成事的基石,是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
与节约相对应的奢侈浪费,看似个人消费观念问题,实则危害极大,不仅损耗大量社会资源和财富,而且销蚀艰苦奋斗精神,滋生讲排场、比阔气、图享受之风,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如果任由这些不良之风蔓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纵观一些走上贪污腐化、违法犯罪道路的党员干部,往往都是从生活上的铺张奢靡开始的。要切实引以为戒,充分认清奢侈浪费的危害性和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尚俭戒奢,以廉立身。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虽然早已没有了缺衣少粮的困境,我国人均GDP虽然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广大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自觉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克己奉公、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