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他三岁时因眼疾未得到良好的治疗双目失明,即便如此,也得到埃及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翻译出拉辛的《昂朵马格》,伏尔泰的《查地格》等著作,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散文集,像《日子》、《鹬鸟声声》、《春夏行》,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
最后讲到,知道侯赛因的人太少了。说提及埃及,人只知道有金字塔。确实,也很少有人在后面家加文学俩字儿,好像埃及除了金字塔法老狮身人面像就没别的东西,然后突然想到一个词,叫“地标性建筑”。听到某个城市,就会想到那个城市的标志。
一说埃及就想到金字塔,一说北京就想到故宫,一说美国就想到自由女神像,一说英国就想到大本钟。其实就是那个地域的标志性建筑,一个地域的标志往往并非单指建筑,也可能是某个历史名人或者地域文化。
比如一说美洲,会想到印第安人,一说波尔多,会想到葡萄酒。想到的那个东西就是那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是那个地域第一时间给我们传达出的讯息,潜意识下是哪个地域隐藏的魅力和某个经典时代留下的韵味。
通常情况可能认为这种联想也没什么。但总觉得一对一的联想方式弘扬地域征,会蒙蔽双眼。像小学的连线题,多数情况北京要连故宫,但北京又不单有故宫。当两个选项同时出现,让人选,北京,是连故宫还是老舍,人第一时间肯定会选故宫,所以老舍就被忽略了。
只要一个地域出现,人很快会说出代表它的关联词,但也止步于一个或几个。同样埃及,是连金字塔还是侯赛因,肯定第一时间会选金字塔,因为根本不知道侯赛因是谁。
所以很少人有意识会真正关心那个地方其他经典的东西,“地标性建筑”让人记住了那个城市,也让人忽略了更有魅力的其他东西。地标的东西,很难让人分心再想其他事儿,人也很少再加一句:那儿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但即便问出来,恐怕知道的也不多。我说哥伦比亚,你想到的是哥伦比亚大学,但那个地方也有出过文学经典《百年孤独》,这样马尔克斯就被忽略了。
人大概有个惯性,当说一个地方时,能很快反映出那个地方有什么,就感觉自己知道了很多。这可能是想要有存在感的幻觉,这种感觉莫名让人舒服,不仅仅为了证明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内心是想掩饰,表面上:我知道我知道,心里想的是:我只知道这个而已,但忽略了一件事儿:大家也只知道这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