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与第二章研讨学习体会
这种学习过程还是挺好的,我挺喜欢的。以后就给自己这样的学习方式。每个月读一本书,每周六晚上写不少于1500字的学习小结或者体会。当然,如果吕老师有安排,那就严格按照吕老师的安排来,跟着吕老师学。收获还是有一些的,比自己闭门造车的看书强。
我自己读这本书,终于体会到小时候学习的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滋味了。主要我不知也不解。读这本书的状态是一直在汲取,属于尽信书的状态,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以我现在的状态与水平,就是在全信书也信不过来的状态。昨天晚上,我一言未发,看到他们的讨论,有的老师在看书的时候会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总结,什么结构化总结。我是万万不懂得。还是要多看看书,多看看文章,一想到,这是我教数学一来,第一次读这么专业的第一本书籍,等到读完了,不管看不看的懂,还是挺兴奋,挺有成就感的。开心,虽然过程有些难受。
昨天晚上讨论的三角形真是开了眼了,第一次接触那种说法,什么欧几,居然还有那样的三角形。还有加法,一年级的加法,自己竟然不自知,书本上用的是定义的方法。看看定义方面的书还是很有用的。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自己通透,理解的透彻,才能给学生讲解的透彻。给学生讲透了,就会一通百通,达到无师自通了。现在的计算与我们上学时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那时候只注重方法,完全不重视算理。所以,后来自己感觉在想问题的时候不通,造就今天给学生讲时,不知如何给学生讲明白。对了,就是这个意思,自己都不通,自然就讲不明白了。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也就是之前写的,停留在会做题的状态,讲不出来的。所以,还是要,多读书,勤思考,一点一点学通,以前跟老师学的那些方法,还是先暂时还给老师吧!
以上说的是通,这一内容,深有体会,所以想好好印在脑海里。抓住问题的本质,不只是一句口号的。也不是装在心里就出来的。特别需要知识的累积的,真的是特别需要知识的累积的。否则,书本看了,本以为自己会了,但结果还是不行。我想之前的教参看的大体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明不白。看了就忘,貌似都看了,最后却什么也记不住的。没有跳出来的,也没有写总结,形成自己的东西。这大概就是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吧!
好了,接下来说说罗鸣亮的那节《乘法》课。他有一句经典,计算,计算,就是计一计,算一算有几个计数单位。昨天晚上,吕老师又提到了这句话。张磊磊说起来了王永胜,吕老师说全是罗鸣亮的翻版。吕老师好厉害,这得看了多少书,才知道那么多,而且能回答大家如此多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难怪,之前听课,研讨啥的,对于会场的早退情况,吕老师从不在意,感觉听课很轻松的氛围。艺高人胆大啊,格局在那里。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被吕老师注意到!还是回到乘法一节。罗鸣亮老师的课堂笑声不断的,一节课轻轻松松就上完了,其实也并没有上多少内容的,甚至练习题也不是很多。但学生就是通,就是明白的。
一.探究学习
开始学生探究式计算3×学生的算法很多的。
1.有的利用加法+
+
。
2.有的同学提前进行了预习,有的通过一些资源先行学习,知道2×3
3.还有的通过画图,讲解的很直观,学习稍微落后的也能跟得上。
二.学习新知
然后又通过
整数乘法20×3.就是2个(10)×3,就是6个10.
小数乘法0.2×3就是2个(0.1)×3,就是6个0.1
分数乘法×3就是2个(
)×3,就是6个
最后得出
计算,计算,就是计一计,算一算有多少个计算单位。
三.巩固练习
3×,可以解决那些数学问题。
1.每人吃个蛋糕,3人一共吃多少个蛋糕。
2.有3个蛋糕,吃了,还剩多少个?
3.吃了3个蛋糕的,吃了多少个?
四.拓展应用
信封上面写着×3
可以和代数结合,也可以和几何结合进行拓展。
罗老师运用的是现代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是省略第一步叫做有愿意接受学习。直接从20×3开始引入。
优质高效的课堂特征是:
1.明算理,种算法。
2.言简意赅,生活与数学结合,却又不显得生活化
3.实现思维的正迁移
4.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感觉还是很好的,以后要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写文章,争取少说废话,多写一些有含量的文章,不过这个要慢慢的累积。吃早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