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我的主业是搞目标管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诶,我的目标啊,又没完成啊!」
放弃总是那么容易,但是,为何你总是不会放弃「放弃」呢?
我知道,放弃者心里苦。毕竟,在最开始设定目标的时候,我们也曾感受到激情澎湃,也曾许下坚定的承诺,也曾尝试过分解和设定标准,也曾豪情万丈地喊出口号……
但是,好像目标真的是用来放弃的。
最近,我搞定了全新的解释框架——耗能循环和赋能循环(详见:《永澄:赋能循环使用方法》),那么,我就用这套框架来帮你分析一下,目标为什么总是无法完成?
开始前,我要多说一下,这里的目标包含的范围很广泛,比如:
- 想要养成一个习惯;
- 想要改变一个行为模式;
- 想要拥有某一种品质;
- 想改变自己不喜欢的某个方面;
- ……
先上图,请看耗能循环:
在区域 2 和区域 3 的路径上,有正面与负面两类失败原因,主要和动力有关。在区域 1 和 4 中也有正面和负面两类原因,主要与阻力有关。另外,还有第 5 类原因,也是最关键的原因,隐藏在图中,我们逐一来看。
1. 初始动力不持久
有一类「逃离式」目标,它的样子是:
- 我不喜欢自己这么胖;
- 我不喜欢总是玩手机;
- 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浑浑噩噩了;
- 我的拖延症什么时候能改?
这类目标出现在区域 2:「现在&消极」带来的「不喜欢的自己」。
我很喜欢一句话:「谁痛谁改变」,非常符合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当我们特别痛苦的时候,总是希望立刻改变!于是,我们就匆忙确定了一个「目标」,而这个未经深入思考草草生成的目标根本不符合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清晰度极差,不仅受到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的影响,甚至直接模仿他人采取某种流于形式的举动,例如:把自己的目标公布于众、设定每日打卡监督……
痛苦的力量实在太大了,直接推动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但这种巨大的力量却由于来自痛苦而无法持续,因为当自己稍微动起来之后,只要逃离了原来的位置,痛苦就随之得到缓解,初始的动力就开始消失。这种单一动力降低到某个级别之后,自己的行动就彻底停止,所谓的目标也就不了了之。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如果有个人正在用拳头用力打你,你疼得只想跑开;如果只是为了逃避痛苦获得安全,等你逃到了打击范围之外,你还有动力再持续跑下去么?
这种痛苦「由大到小」的过程,必然导致人性本能「趋利避害」的能量降低,直到下一次陷入痛苦才会重获动力,这也就是俗语讲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我建议,当自己痛苦的时候,就别去分心来再定目标了,直接解决当前的问题才是关键。根据我的经验,越是让自己觉得很苦的状态,只要投入注意力去解决,10-15 天的时间里必然出现转机。
等解决问题之后,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内在的价值感会自然生发,那个时候,围绕着你所追求的价值再设定目标,才能进入目标的正轨。
2. 想要的目标不清晰
第二类目标和「逃离式目标」相反,它是「趋向型目标」,它的样子是:
- 我想要学会全栈技能;
- 我要完成每天 800 字的写作训练;
- 我想每天制定计划、安排工作;
- 我想要让我的收入提升 50%。
这类目标出现在区域 3:「未来&积极」带来的看似的「高价值区域」。
但是,他们只是说了自己「想要的」内容,用「目标管理」的语言来说,他们只谈了「期待」,并未进行目标的想象。
什么叫「对目标的想象」?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SMART 原则。我认识的人里,听说过 SMART 原则的有一大片,但是,体验过这个原则的少之又少。说实话,很多人对这个原则在目标领域的应用都是理解有偏差的。
SMART 原则有两类:
- 用在目标制定里的 SMART
- 用在绩效考核里的 SMART
大家通常在百度上搜到的就是第二类,用在绩效考核中的 SMART 原则:
上图是百度百科中 SMART 原则的截图,它的所有解释都是针对「绩效指标」的,它的 RT 分别表示:相关性和时间节点。
而「目标制定」中的 SMART 原则(资料源自:美国领导力管理中心——有效的个人生产力课程):
- S:Specific,表示具体的。比如我想达成什么,确定的时间,明确目标的原因、目的或利益,确定需求和限制条件等;
- M:Measurable,表示可衡量的。这是对于具体标准的说明,可以帮助我们在目标达成中校准方向保持正轨;
- A:Attainable,表示可达成的。你所设定的目标一定是可以达成的,你要知道实现的步骤、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等;
- R:Realistic,表示实际的。一个实际的目标,是你体验过的,有目标感的,内在有强烈意愿的目标,它类似于创造了一种目标达成后的实际体验,自己获得了这样的体验感;
- T:Tangible,表示实质的。一个实质的目标,是可以对其最终成果获得感官体验的目标。对比非实质的目标,通常指的是为达成实质目标而形成的内在改变。
对于上方关于目标领域 SMART 原则的阐述,你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没关系,本文的核心目的不是讲清楚 SMART 原则的体验过程。如果你想要了解其中的感受,请关注我们将在 6 月底至 7 月初开展的第四届「钻石行动」。
回到问题本身:「想要的目标不清晰」。真正的清晰是要有过程的,在有教练的支持情况下,你则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 你很期待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 它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更大的价值是什么?
- 当你看到什么样的成果时,你就可以认为目标已经实现了?
- 假如你已经来到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你有什么感受?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 当你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的时候,你就知道成果已经取得了?
- 站在目标达成的那一刻,你能否告诉自己你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 对目标的这些感受和体验,你能用别人听得懂的话说出来么?
是不是很少想过上述所有的问题?那么,你怎么确保你的目标,尤其是影响重大的目标能够实现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谈到的「以终为始」原则,还有博恩崔西的《目标!》、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的《成功,动机与目标》书中都反复谈过了「体验目标,获得感受」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用语言说说目标」。
如果没有做过这样的体验,目标的牵引力也很难获得,那么,价值感也会在后续问题三和四的影响下,不断波动,影响你的内在动力。
3. 很辛苦、很困难,让人有情绪
前两点,其实都是「动力」因为各种原因减小导致的问题,再来看看「阻力」增大带来的困扰。(关于动力和阻力的更多内容,详见我之前的文章《永澄:执行力公式》)和前两点一样,我们先谈谈带来「痛苦」的阻力,那就是——区域 4:「未来&消极」带来的「对未来的恐惧」。
按照耗能循环的运转逻辑,当从区域 2 前往区域 3 的时候,看似正在去往想要的价值方向,但是,做的过程中(甚至还没有开始做之前)就会思考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压力:
- 我每天都要健身,没有时间怎么办,我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做啊!
- 这门课我还没有学呢,我不知道能不能学得会啊
- 要是我做不好的话,别人会怎么看我啊?
- 如果一直都要这么复杂,那我是不能做了啊!
- 每天都要这么枯燥地训练啊,好无聊啊。
- 如果我用本子记录的话,检索起来多麻烦啊。
其实,这些都是对「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会激发「评价」(关于「评价」的解决方案,请见:《永澄:最近对「平和」的体验和理解》),然后导致内在身份分裂,注意力无法集中到自己「想要」的事情上。注意力一旦偏移,又缺乏「自我监控」机制,必然会产生「阻力」。
面对这种阻力,根据驱动人类行为的核心三角模型「动力 - 能力 - 激励」模型来看,必须在三个要素上努力:
- 动力:将价值明确、保持稳定,增加触发器,让动力时刻在线;
- 能力:必须提供解决困难的渐进式能力,要让人没有压力,不断有成就感,匹配度恰好和心流模型一致:挑战略高于能力;
- 激励:将激励和价值关联,使用驱动内在动机的激励形式,谨慎使用会伤人的外部奖励。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阻力,不过,这还是治标不治本。治本的方式还是需要启动赋能循环,这个我们在后文再说。
此外,这种阻力不仅会抵消动力,还会诱发另外一个新的阻力出现——退路和诱惑。
4. 我有退路,以及更好的诱惑
现在,来到了区域 1:「现在&积极」带来的两类阻力:
- 退路可以掌控
- 诱惑太多又心动
先来看第一种,退路可以掌控。我以前在写到懒惰的文章的时候(详见:《永澄:什么事情我都懒得做,这种病怎么治?》),就特别谈到了,一个人之所以懒惰,就是因为他有退路,并且退路是他自己可以掌握的,退到退路中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过得还蛮好的。
退路的例子很常见:
- 我何必要那么辛苦学习呢,我现在已经是我们公司最优秀的那个了;
- 你看我生活已经不错了,何必对自己那么严格呢;
- 减肥啊,那么累干嘛啊,我现在也挺健康的啊,虽然不够瘦,但是我可爱啊;
- 上了一天半那么累了,休息一晚上又怎么样,一晚上又不会有什么影响;
- 如果我实在混不好,我就回老家就是了,也不会死啊;
- 我的干爹对我可好了呢……
还是根据人性来看,如果我可以过得很舒服,不会有什么伤害,那我为什么要努力呢?毕竟,成长都是反人性的啊,完全没有必要在没有逼迫的情况下反人性啊!
在这个格子里,除了「退路」再就是「诱惑」了。
诱惑嘛,就是你觉得自己想要实现一个目标,但是,同时还有其他看上去同样有吸引力的一件事、两件事、……、多件事,这些事就是诱惑。
- 与学习相比,我觉得和朋友一起吃个晚饭也很重要啊;
- 虽然今天定好的文章没有写,不过新上映的电影也要看啊,我得丰富生活啊;
- 这本书我想看,那个课也想看,这个老师的讲座也要去听下;
- ……
其实,在自己的目标和诱惑同时出现的时候,就是去统筹、整合自己「价值观」的时候,毕竟,凡是能够吸引你的,一定有它的价值,这个价值你也是很认同的,无论是「自我、本我还是超我」。可是,你必须要有一个「自我监控」的能力,学名叫「元认知」能力,对所有的价值进行排序、升维,才能找到更好的目标。升维的方法,我通常用的是:增加时间尺度,比如:现在的目标和诱惑,可以给你 5 年后的未来带来什么?站在 5 年后来看自己,你会如何选择?这样,会更容易澄清。
5. 耗能循环本身就会导致目标失败
前面的问题 1 和 2 是讲「动力下降」的,问题 3 和 4 是讲「阻力上升」的,由于:
执行 = 动力 - 阻力
那么,此消彼长之间,目标达成的行动力消失,目标必然会失败啊!
我们分析完了每个「局部」,最后再谈一下耗能循环这个「整体」。要知道:只要进入了耗能循环的逻辑,就昭示着这个目标大概率会完蛋!
可能你会好奇,什么现象表明自己进入了「耗能循环」呢?答案是:
当你身处「行动中」,但想的却是「最终目标」的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耗能循环。
就以减重为例来看吧,当你在每次想要启动减重运动时,就会想到其中的各种具体行动,例如:收拾健身装备、下班准备去健身房、要开始摩拳擦掌跑步、控制饮食、放下喜欢的东西去睡觉、考虑每一组运动是否可以做完……,这些时刻都是具体的细节行动。
如果你的状态好一点,行动的结果也好一点,可能还不至于启动耗能循环。而如果在某个行动里遇挫了,例如:
- 哎呀,我的健身背心没有洗,没衣服了;
- 去健身房好远啊,好烦啊;
- 今天路上的污染好重啊;
- 今天看到一块好吃的蛋糕;
- 我再看一会就去睡;
- 累死我了,我是不是做不完这组锻炼了;
- ……
同时,你还想着最终目标:「我要在这次行动中实现减肥 20 公斤」的话,就很容易激发耗能循环。
我们通常也将这种「因为状态不好导致想要忽略眼下,只谈未来,却又不断地增大阻力,最终导致自己进入耗能循环」的行为称为「执行中的最终结果导向」问题,或者简称为「结果导向问题」。一定要区分清楚,这里的「结果导向」是在描述一种内耗的情况,是一种问题。还有一种「结果导向」思维,是在目标制定时使用的,那是一种思维方式,两者不要混为一谈。
(另:也有的朋友跟我说,这不就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问题嘛,你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复杂描述、可能带来混淆的措辞来定义呢?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结果导向的问题」本来就是存在的,它是一种「注意力偏移」的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好高骛远的人。 )
你看耗能循环配图中的右下方写明了这张图的名字:因为想要实现一个大目标而形成的耗能循环。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站在「注意力」的角度来说:
在行动的时候,明明要把注意力放在「行动」本身,但是,却非要迁移到「未来的目标」上,而内在状态不好,对自己又会产生「评价」,让整个「动力-阻力」结构出现了变化,最终导致了「行动失效」。
你会发现,越是喊着要大目标,你也就越容易陷入:「Yes …… But」的尴尬境地。
6. 总结
这五个关键原因,是存在内部逻辑关系的:
- 从局部看,可以用「动力和阻力的关系」来分析,毕竟,行动的产生在逻辑上只跟这两者有关;
- 从全局看,一旦进入这个循环,目标就很难实现了。
既然已经分析过目标无法达成的原因,等到下一篇,我就来分析一下,如何获得确保目标达成的方法吧!我可说的是「确保」啊!
所以,关于这篇内容,你有什么启发和收获,请记得留言告诉我,另外,你也可以提前思考下,如果你来写一篇《如何确保目标达成》的文章,你会怎么写?
Team
- 选题:易仁永澄
- 书写:易仁永澄
- 编辑团队:狂奔的麦克、张新锋、伊拉